10月18日上午,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脱贫攻坚调研采访团走进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引入眼帘,壮美如画,稻田边上,河蟹成群。

据了解,横山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水源充足,稻田资源丰富,其中宜渔稻田5万多亩。

2012年,横山区从辽宁盘锦引进河蟹苗,在白界镇党庄村首试河蟹养殖、稻田养蟹技术,当年产出河蟹个大体肥,取得丰硕成果。2013年,横山区继续在白界镇柳沟村实施稻田养蟹试验项目350亩,产出有机稻谷21万公斤,优质螃蟹1万多斤,稻蟹总产值160多万元。对此陕西省渔业局给予高度重视,专门就横山稻田养蟹召开全省现场会,鼓励全省学习、大力推广横山区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2014、2015、2016年发展稻田养蟹分别为1200亩、2100亩、5000亩,养殖企业增加至7家,养殖企业15家。

据悉,稻田养殖河蟹亩均投入560元,亩均可销售河蟹1500元,河蟹亩均利润930元。同时养蟹水稻利润较单种植水稻田亩均增收700多元,实际稻蟹共生每亩可增收入1600多元。

据介绍,稻田养蟹增收直接表现为种植成本下降,养殖收益大幅增加。在降成本方面,河蟹身兼“天然肥料生产者”“义务田间管理者”二职。一方面水稻在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的氮、磷肥,河蟹的粪便派上了用场,另一方面河蟹在稻田中还“负责”除草、除虫、松土、增氧、均匀施肥,平均每一只河蟹可“管理”25到30穴水稻,这两项可使每亩水稻生产成本降低200到300元。

在增效益方面,一方面稻田河蟹亩产量20公斤以上,按市场销售价100元/公斤计算,亩均产值2000元以上,亩均利润1200元,另一方面相同品种的蟹田稻因不施农药、不施化肥而品质更佳,每公斤售价高出普通稻0.8到1.2元,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水稻亩增收400到600元。三者合计,稻田养蟹每亩增加经济效益至少1000元,高者甚至超过2000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显著。

2017年至今,横山区将稻田养蟹作为横山渔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陕西首个万亩稻田生态养蟹科技示范基地,使稻蟹综合种养成为一项服务地方、助力脱贫的龙头支柱产业。截止目前已发展为10660亩,根据去年扣蟹培育、过冬的情况,2018年横山区扩大蟹种培育力度引种1050斤,独养+套养模式共3000亩,努力解决本区及周边地区明年的苗种问题。(见习记者 张入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