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米易县立体农业(图片来自网络)

“孙水分流灌良田,烟菜飘香遍米易”,这是当下米易县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其时,距米易县被确定为全省立体农业试点县已经过去了整整34年。

34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其间的历程至今仍让人魂牵梦萦,感慨万千。

为米易农业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场革命——被列入全省立体农业试点。

立体农业试点的由来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为贯彻文件中提出的探索中国农业如何实现“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四川省准备在有立体气候的地方搞一个试点,把科学技术都用上,专门研究探索山区经济开发问题。

1984年1月18日,四川省科协赴凉山州、渡口市征求有关州、市、县领导的意见。其间,米易县委、县政府一致要求在米易试点,并提出五条理由:一是有基础,土壤普查、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已经完成;二是有资源,气候、土地、生物、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三是有市场,渡口市大工业、小农业,农副产品自给率低;四是交通方便,地处铁路沿线;五是有决心,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经省科协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后,省科协、省计经委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米易立体农业经济规划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9月24日,省政府确定在米易进行立体农业试点。

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在当时县政府上报的报告中是这样介绍米易的资源优势的:米易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平均气温20.5℃,全年日照时数2412.9至2352.5小时,年霜期49至63天。米易县具有“南方的温度,北方的光照”,是天然的“大地温室”和全国少有的低纬度、高海拔热作区,十分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米易县垭口镇现代农业基地(图片来自网络)

其时的米易县,17万多的人口中,有15.7万人口在农村,依附人均1亩多一点的土地生产生活。加之科学技术力量较差、文化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富的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潜力未能很好发掘,是一块亟待开发的“风水宝地”。

在专家的引导下,米易人对资源的概念有了新认识:耕地、森林、矿藏、水域等肯定是资源,而光照、温度、空气、空间、荒山、河滩等一切尚未开发的领域也是宝贵的资源,完全可以依靠科学技术逐步加以开发利用。

因此,《米易县立体农业总体规划》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科学开发立体农业,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目标,在“农耕地集约经营,产值翻番、粮钱双收;非耕地合理开发,广辟财源、增强后劲”上实现突破,发展“立体经济、开发经济、庭院经济”,推行“平面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结构”,实施导向计划,优化多种高产组合模式,推动立体农业纵深发展。

翻开尘封的档案,不难看到,各级对米易立体农业试点的高度重视。

1984年8月5-9日,省科协、省计经委组织召开米易立体农业经济规划会议,省级24个学会、协会、研究会,49名专家、教授考察米易,为攀西地区立体农业资源开发献计献策。

1985年11月20-25日,省科协、省计经委组织召开攀西米易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省级72个学会、协会、研究会,13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米易参会,提出项目建议400多条。县政府采纳设置课题121个,组织实施项目169个。

1986年1月15-19日,省科协组织召开四川省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向攀西地区米易转移实用技术会,34位全省知名的专业大户、高产大王现身说法、现场示范、现场指导、传经送宝。他们提供了实用技术42项、技术服务项目192个,签订技术合同34项、技术服务项目154个。

1986年11月7-12日,省委、省政府在米易县组织召开四川省立体农业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省级部门及各地、市、州、县政府负责人,省级各协会、学会、研究会专家、学者和全省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共500多人参会。

……

翻开尘封的档案,不难看到,“三支队伍”(省级专家学者、省内知名农村专业致富能手、本地科技能手)对米易立体农业试点的密切配合。

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积极参与、研究县情、提出对策。省作物学会水稻考察组,对县内中高山区水稻生产进行专题考察后,分析米易中高山区水稻低产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省水利学会针对水利设施设计灌面大、保证灌面低的问题,提出“配套完善,维修整治,分散蓄水,加强管理”的对策。

省内知名农村专业技术能手,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交给米易农民。吕璞修的冬瓜技术、赵长伟的韭黄技术、张文康的番茄技术……,都落户米易,成为米易农民日后发家致富的“金手指”。

米易县的科技人员也不甘于后,借此机会,大展身手。曾一主攻高山水稻高产研究,孙贤相、刘弟宽主攻“吨粮田”“三千田”试验,叶荫庭主攻蔗地间作、蔗菜高产研究……。

翻开尘封的档案,不难看到,群众对米易立体农业试点的满腔热情。

攀莲镇科协秘书长黄显友,引进水稻、玉米、甘蔗、蔬菜等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将优良品种在农户中推广,甘蔗亩产超过10吨,大白菜亩产1.5万斤,番茄亩产1.8万斤,韭黄亩产7000斤。

新河乡农民陈西康,在房前屋后栽植芒果、柚子、白玉兰、荔枝,成为庭院经济示范户,1989年收入达到14400元,家庭人均收入2800多元。

晚熟的米易芒果(图片来自中国农业网)

普威乡农民孙登武,精学核桃嫁接技术,成了全县有名、川滇“抢手”的“果树专家”。

撒莲乡蔗农王正明、刘天明、杨秀芬等联合筹资3000元,组建米易农民甘蔗研究所,聘请高级农艺师叶荫庭主持研究工作。到1990年,共引进30余种甘蔗良种,其中粤农76—179,平均亩产10吨以上,为全县上等蔗种。

翻开米易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案卷,可以清晰地看到运行过程中实施四大工程的渐进路径。“一二二”试验工程,进行各类规划研究,小试、中试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包括米易县立体农业和县级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应用(8项),经济植物引进与试验(20项),经济动物引进与试验(34项),粮蔗菜果高产优质高效综合试验与应用(32项),水利交通能源气象造林等生产、生态条件的研究与应用(11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与开发(17项)。

“三四”普及工程,以推广省内著名农村专业技术能手的技术,面向千家万户进行种养加适用技术普及,包括粮菜果药等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20项),猪牛羊禽鱼和经济小动物等养殖适用技术的推广与普及(13项),粮禽等加工适用技术的推广与普及(1项)。

“十一、三五示范”工程,主要进行种植业、林果业的大面积示范和养殖业,庭院经济的大范围引导,也就是“十个一万、三个五千”。即一万亩吨粮田、一万亩十吨蔗、一万亩早春瓜菜、一万亩山地高产玉米、一万亩干热河谷造林、一万亩亚热带优质水果、一万亩温带优质水果、一万亩人工草场、一万户庭院经济、一万户综合能源建设、五千担紫胶、五千担水产、五千担蚕茧。通过粮(包括玉米)、蔗、菜“四个一万亩”示范,带动全县16万亩耕地集约经营,实现粮(包括玉米)、蔗、菜新突破;通过林、果(包括亚热带水果、温带水果)、草“四个一万亩”和胶“三个五千担”示范,带动全县30万亩非耕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林、果、胶新的突破;通过庭院、能源“两个一万户”示范,促进全县3万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庭院院经济的新突破;以茧、水产的“两个五千”,带动全县较为薄弱的养蚕业和水产业发展,实现养蚕业和水产业新的突破。

“二五”重点工程,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开展粮蔗菜果种植工程、肉禽鱼蚕养殖工程、水土林田基础工程、电气灶能能源工程、糖丝石肥加工工程共20个项目建设。……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摸得着,看得见的成效,很快就动员起全县74%的村、65%的社村民小组、56%的农户和县里各行各业投入立体农业开发,立体农业之花结出了光彩夺目的丰硕成果。

试点十年成效

1994年8月30-9月2日,在农业部召开的西南资源“金三角”农业综合开发讨论会上,米易县总结了进行立体农业试点十年来的经验。时至今日,仍言犹在耳,催人奋进。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十年。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改变了单一务农、单一种粮的生产格局,开创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粮、蔗、菜、果、桑综合经营,农、工、贸同步发展的新局面,从而摆脱了传统结构“内循环”,突破了物质生产上的自给性、商品流通上的封闭性、生活消耗上的抑制性,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米易县蔬菜基地(图片来自米易县外宣网)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改善基础条件的十年。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基础条件,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气、电,改善了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从而改变了传统经济的“低层次”,突破了视野上的局限性、思维上的单一性、行动上的守旧性,强化了农业基础,为全县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科技教育兴农的十年。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统筹农、科、教,逐步形成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同步发展的育人结构,增强了人们的开发意识、结构意识、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从而改革了传统管理的“老模式”,突破了智力资源与劳力资源彼此分离的格局,为全县经济发展强化了机制。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发展商品生产的十年。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增加经济作物面积,主攻粮食单产,形成蔗糖高产基地、南菜北调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规模生产,形成大开发、大发展的势头,从而跳出了传统经营的“小而全”,突破了封闭式的“O”型圈子,建立了资源转化型、城郊服务型、商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为全县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十年。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使米易县解放了“人口—耕地—粮食”恶性循环的旧枷锁,突破了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旧格局。十年来,概念开发、意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生产,推动了县域经济全面增长。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十年。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使米易县开创了“人口—土地—商品”良性循环新局面,拓宽了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的新领域。十年来,科学意识、结构意识、开发意识、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垂直型梯度开发、多层次资源转化、复合式综合经营、全方位协调发展走向社会,人口计划生育、资源合理开发、粮食稳定增产、经济持续发展、收入稳定上升、环境整治保护,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十年,是改善全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环境结构的十年,是促进全县生态、经济、社会三维良性循环的十年,是提高全县生态、经济、社会三重综合效益的十年,是调整结构、强化基础、科教兴农、生产发展、经济增长、富民裕县的十年。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十年实践证明:立体农业是商品生产之源、经济发展之途、治穷致富之路。立体农业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济发展的需要、奔向小康的所在。坚持走集约、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立体生态经济农业之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立体农业不但在米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枝繁叶茂、开枝散叶,惠泽广袤田野。

省科协1996年3月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了组织动员专家科技人员为攀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的工作情况,在报告中,有这样的一些文字,引人注目:

“米易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成果,通过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评审认可,荣获1991年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星火科技一等奖,被农业部定为“八五”重点推广科技项目。”

“现在全省已有150多个县,在1824万亩土地上开展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试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米易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试点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国际农业科技界的极大关注。几年来,全国赴米易观摩考察的有25个省、市、区共1万余人。联合国山地农业代表团、日中农交协会代表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论证代表团等先后到攀枝花、米易县考察。现任美国农业部顾问左天觉博士,亚洲蔬菜中心副主任、台湾行政院科技顾问陆之琳也到攀西米易考察,高度赞誉米易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果。”

米易青松林农业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卢良恕院士撰写的《攀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报告》《关于发展我国立体农业的建议》和《把四川攀西地区列为国家农业重点开发区的建议》已被国家采纳。”

“米易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规模经营,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和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走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地上地下资源综合开发,以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综合经营,就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良性循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内陆山区的农民就能告别贫困,奔向小康。”

站在肩膀上的嬗变

立体农业是米易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它让农业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沃土上释放着独特魅力,洋溢着无限光彩,领受了无限的荣光。

1994年,米易县被农业部列入“南菜北运基地县”。

1994年开始,国家把米易列为攀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路径,集中力量改造中低产田地,做到改造与利用相结合,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95年10月,国家正式把西南资源“金三角”农业综合开发列为国家“九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五大重点片区之一,米易县赫然在列。

2001年2月,米易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县”称号。

2002年11月,财政部通知,同意《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枇杷良种繁育及出口基地建设资金》立项支持。

此后,“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四川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基地县”“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基地强县”“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等纷至沓来,落户米易。

34年风雨兼程,34年春华秋实,34年锲而不舍,34年科学求实,站在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试点成功的肩膀上,秉承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试点的科学精神,蕴含“早、稀、特、优”特点的“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已然成为米易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米易人在“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土地上,打造出山区现代高效、精品农业的发展样板。2009年以来,米易县年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

米易农业以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试点为起点,脱胎换骨,蝶变新生,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步履坚实。2017年与1984年相比,县域生产总值由7646万元增长到162亿元,增长211.88倍;粮食产量由64750吨增长到95589吨,增长1.48倍;蔬菜产量由28285吨增长到369992吨,增长13.08倍;水果总产量由941吨增长到96025吨,增长102.05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1028万元增长到12.94亿元,增长125.88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4元增长到15776元,增长50.24倍。

(作者单位:米易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4期,总第218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