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版面费背后,还有更致命的问题

“版面费”问题看似汹涌,其实不堪一击。只要有心查,那些收受贿赂的学术腐败者就无所遁形。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关系学,却在无声无息地腐蚀着中国学术大环境。

冰川思享号特约撰稿 |李勤余

澎湃新闻“一号专案”近日报道,湖南省纪委在2017年5月16日发布的一则通报震动学术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因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审查。

这位主编违的是什么纪?原来,经法院认定乌东峰收取的论文“版面费”共近千万元,在《求索》杂志发表一篇论文被收取的“版面费”最高达到5万余元。2018年4月23日,湖南省检察院通报,桃江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编辑、正处级干部乌东峰以涉嫌受贿罪提起公诉。

上述新闻,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要说“版面费”,硕博圈、青椒圈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只是,之前很少有人会将此事与贪污受贿联系在一起罢了。此番乌东峰和《求索》杂志的翻船,引来吐槽无数。一时之间,痛心疾首者有之,深刻反思者有之。版面费,似乎就此被认定为祸害中国学术圈,乃至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凶手。然而,版面费真有那么大的威力?

市场在,版面费就亡不了

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报道显示,社科院每年给院刊《求索》的经费为8万元,但在经营上很困难。于是,杂志方面公开招聘总编,乌东峰便在2002年进入湖南省社科院,成为《求索》的总编(主编)。在这种情况下,乌选择“卖版面”这条捷径,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饱受创收问题困扰的学术期刊,远不止《求索》一家。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主办单位财政拨款、国家基金扶持、网络版权费、发行费、会议收入、版面费等等。相对来说,核心期刊的资金来源较为丰富,日子比较好过。不过,很多普通期刊的资金来源匮乏,它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活下去。卖版面,自然也是一种无奈的求生之道。

天价版面费背后,还有更致命的问题

▲《求索》2016年3月封面(图/网络)

收取版面费能成为普遍现象,显然不是卖方市场一方的功劳。在时下的评价体系中,科研指标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怠慢不得。虽然“唯论文”问题在近年来受到的抨击并不少,但不可否认,论文数量还是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青椒们在发论文这事上受过的苦,足以写就一部血泪史。

高校学生也无法幸免于难。全国不少高校都明确,规定研究生申请学位前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无法获得学位。而本科生在保研,研究生在申请读博时,发表的论文数量往往是考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

别以为走出校园,就能和版面费说再见。医务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在评定职称和晋升职务时,发表相关论文也是一道绕不过的坎。由于创作学术论文与日常工作基本脱节,上述职场群体自然会把目光投向“买版面”。

既然市场需求如此旺盛,版面费恐怕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这让乌东峰的落马,看上去更像是偶然事件。

版面费,注定上不了台面

“为什么很多老师评上了职称就不愿意发文章了?成本太高。作为一个教师,读了很多书、写了篇好文章,最痛心疾首的就是,还要挤出自己的工资来发文章。”一位高校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如此看来,版面费真的败坏了中国学术大环境?

其实,这种说法未免太过抬举版面费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生存状况越是糟糕的学术期刊,越容易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卖版面上。而各方面资源能够得到保证的核心期刊,在把关上就要严格得多。论文的质量,仍然是进入核心期刊最基本的敲门砖。

那么,买版面真的能给普通学术期刊带来春天吗?期刊要在学界和业界内提高知名度和认可度,能够依靠的只可能是有口皆碑的高水平论文。但是,为生计而获取的更多版面费,只能使筛选论文的标准不断降低,直至毫无底线。钱袋子鼓了,优质稿源却飞了,期刊也只有品质下降一条路可走。恶性循环之下,靠版面费创收不过是饮鸩止渴。

天价版面费背后,还有更致命的问题

资料图/图虫创意

沦为铅字垃圾重灾区的普通期刊,是无数疲惫的学者、学生、职场人士大做无用功的尴尬舞台。说到底,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职称评价体系难辞其咎。

那些具备竞争力的核心期刊,则未必会把版面费看在眼里。退一万步说,若把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摆在面前,不知多少作者会如范进中举般欣喜若狂。区区版面费,或曰审稿费,又算得了什么?

回过头来看《求索》杂志,自2014年以来,其已至少4次刊登公告,表明“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不委托任何中介约稿”的立场。求生欲如此之强,才让《求索》至今仍然抖抖索索地位列C刊名录。核心期刊的名号和版面费的短期刺激,孰轻孰重,已无需多言。乌东峰的受贿行为,更大程度上源于其个人贪欲,对整个中国学术大环境,不会也不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比版面费更致命的是关系学

既然核心期刊大体上能够抵抗经济利益的诱惑,又看重学术论文的质量,是否就意味着学术圈大可高枕无忧?这种看法未免有太过乐观。一位高校青年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了大实话:“想在核心期刊发论文要同时有硬文章和软关系”。事实是,即使论文质量过硬,如果没人推荐,学者个人投稿的发表周期也会很长。此“长”,当然是虚词,到底会有多长,没有人能说得清。

如果说写出好文章有点难,那么想要拥有“软关系”,可就难上加难了。学术圈内的名望、导师的江湖地位、和期刊编辑的关系铁不铁……想要登陆核心学术期刊,以上要素都很重要,任何一项的欠缺,都有可能让你前功尽弃。可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椒,纵然才华横溢,若无贵人相助,又如何能得到编辑的青眼?这不由让人想起那个有名的段子:企业最爱的是拥有三十年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现实情况是,名气越大的导师,得到的约稿机会也就越多。不幸的是,这类导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不少文章,都出自默默无闻的学生之手。更不幸的是,学术圈中人见人爱的“大家”,有的并不珍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机会,留下许多敷衍之作。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得到鲜花和掌声。而那些一心向学,有冲劲和实力的年轻人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版面费”问题看似汹涌,其实不堪一击。只要有心查,那些收受贿赂的学术腐败者就无所遁形。至于那些铅字垃圾桶式的普通期刊,充其量不过是自娱自乐,与学术几无瓜葛。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关系学,却在无声无息地腐蚀着中国学术大环境。久而久之,大家都会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与其搞好学问,不如搞好关系。

匿名评审制度,是不是救命稻草?

“不看文章质量,只看出身”的做法,当然不可取,但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答案是有。在欧美国家中长期使用的“匿名评审”制度,或许是一剂良方。

所谓匿名评审制度,就是把发表文章的大权从编辑手中分走。通常的做法是,期刊在收到论文后,隐匿作者姓名,分别把文章发送给3到5名业内专家,由专家出具评审意见。这种“双盲”式评审——专家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作者也不知道应邀参评的是哪几位专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关系”所造成的风险。

天价版面费背后,还有更致命的问题

资料图/图虫创意

目前,引入“匿名评审”机制的核心期刊,少之又少。大多数核心期刊,仍然停留在“编辑决定制”时代。即一篇文章好不好、发不发,编辑说了算。编辑决定一切,也就给中国式关系学的滋生、壮大,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用“版面费”疏通关系,只是最原始的手段,你来我往各取所需,才是关系学的精髓所在。

平心而论,哪一位期刊编辑不愿意当一个“好编辑”呢?坚持学术原则,行事光明磊落,总好过看人脸色。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试问,当你的领导、朋友、官员、导师托上门来,你拿什么理由来拒绝呢?如果拒绝了,你还能在这个“圈子”里生存吗?

行文至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匿名评审制度为何还徘徊在中国学术期刊领导的心门之外。“关系”无处兑现,“大家”何以成“大家”,“圈子”如何成“圈子”?不妨大胆预测,只要关系学仍然流行于世,有中国特色的匿名评审制度的诞生,也指日可待。

版面费?和关系学比起来,它实在不足道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