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家长图鉴:

新派(New-school,34%)

老派(Old-school,29%)

慈爱狮子(Loving Lions,30%)

* 调查样本:15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这些家长的子女几乎分布在新加坡的所有小学。

据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家长大致上可分三大类,即 “新派”、“老派”,以及“慈爱狮子”型家长。

来自主导此项调查的研究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的解读:

1 “新派”较“老派”,

更愿意采用“放任”态度…

“新派”家长较多属于高收入阶层。

他们比较不偏重学术成绩,也愿意采取较“放任”的态度,不过度主导孩子的学习,但他们不免也感到一定程度的压力,因此也会让孩子上补习或上增益课程。

“老派”家长一般来自较低收入群体。

他们要求孩子争取好成绩,压力介于“新派”和“慈爱狮子”型家长之间,对全人教育则不太重视。

马修认为,有必要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经济的新需求,好让他们的孩子能更好地从教育体制中获益,为未来职场做好准备。

2 “慈爱狮子”型家长,

是研究员新创的名称…

相对于众所周知的“虎爸虎妈”,研究员认为新名称较能反映这群家长“尽可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的心态,比率也是所有家长类型当中最高的。

他们大多来自中高阶层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软技能要求,毫不松懈:希望孩子在学校锻炼良好沟通和领导能力,以及培养自发学习精神。

同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学业竞争落人!

而正因为期望孩子品学兼备、软技能和课外活动皆优,这些家长不惜让孩子补习或上增益课程,以及投入时间亲自督导,自己承受的压力也最大。

“他们关爱孩子,同时也希望孩子成绩佳及拥有全人教育。他们高度参与和主导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尽力确保孩子无论在家中或学校,学习上都能获得良好扶持。这无形中让他们自己承受巨大压力。”

“慈爱狮子”型家长不经意地将压力转加在孩子身上,同时也导致其他家长倍感压力,效仿这样的育儿方式

据2015年新加坡家庭支出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新加坡父母送孩子去参加课外补习班,总支出约合人民币55亿元。

新加坡媒体的一份调查问卷亦显示,有三成的当地居民认为,孩子应从幼小衔接阶段参加补习班,近四成的民众认为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去补习。

3 家长究竟如何“摆正”心态

看新加坡老师最希望家长问的3类问题:

家长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只有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才能够在最开始打好基础,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新加坡中小学:

❶ 老师会经常和家长沟通;

❷ 学校会经常组织各类型的亲子活动(包括课外和课内的活动);

❸ 家长也可以报名参加家长支援组(PSG)直接加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因为父母毕竟和孩子相差了一个时代,代沟是难免的,很多时候你并不了解孩子在成长路上的烦恼,所以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 图源:wikiHow。

新加坡老师最希望家长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总是问成绩:学校的成绩单可以告诉你!

家长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以外的生活以及情绪上的变化:

1

他对身边的人很好吗?

◆ 你的孩子是否曾经为他正在被嘲笑的朋友站出来说话?

◆ 它是否曾经悄悄的帮助过那些正“苦苦挣扎”的同学,而老师并不知道?

新加坡教育鼓励孩子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保持善良,关心和照顾的态度,因为成长为一个这样的人,远比教会他们更多知识更宝贵,也更难。

2

他和朋友们关系好吗?

◆ 他的球是不是踢得很好?他是不是有很好的音乐天赋?

◆ 他在与朋友合作项目时表现如何?

◆ 他是否与朋友分享他的想法,倾听和接受不同的观点?

◆ 面对冲突的时候,他是如何反应的,是否能够解决争论?

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是你的孩子将来需要的重要技能,所以家长可以从他的老师那里找到鼓励他尽早发展沟通技巧的方法。

3

他的优点是什么?

◆ 除了学术上(他的成绩很容易了解),在其他领域,他有没有很擅长的?

◆ 他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主持人?

◆ 或者他的同学们尊重他,因为在他的带领小组成绩名列前茅?

◆ 他是否每次都坚持完成任务,不管有多艰难?

观察孩子在日常家庭互动中展现出来的优点,并给予肯定。老师们也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发掘他们的优点并放大它们。

4 结语:

“你不用成为我的骄傲,只要你快乐就好!”

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一个拼钱、拼权力、拼资源的世界,于是不断地将自己所拥有最好的东西全部给孩子,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部“非典型励志故事”的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之所以令人热泪盈眶,不仅是因为“梦想成真”的故事,更因为女主工藤在学习上自暴自弃被教师请家长时,妈妈所说的这一番话:

“我想让孩子们能做让他们喜欢的事情,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全世界为敌,我一定会在她的身旁。”

* 电影《垫底辣妹》海报(图源:Yahoo!映画)。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应该是制造一个父母想象中的完美人,而是要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塑造过程。

这份爱里,不仅仅应有足够的爱和保护,

更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面对未知的能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