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酒的故乡,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酒文化史!

上古谁先造的酒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有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实的生长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故常要有所储存。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果实腐烂,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仪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说法,一般认为始载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书中记载了一段鲁共公姬奋对魏惠王魏婴的劝谏。当时魏国强盛,鲁、宋、卫、韩国君来朝。魏王在苑台(注本多作范台,又名"繁台",遗迹在今开封)宴请各国诸侯。酒兴正浓的时候,主人向客人敬酒。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这种说法除了一些文人这样说以外,在民间特别流行,原因是旧时代的训蒙读本、唱本、宝卷、劝善书之类大都是这样说的。

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在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因此人们把姓杜名康的这个人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现代还有不少注释这首诗的人把杜康往释为最早酿酒者。

淳于髡以酒谏酒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中国酒文化史上,淳于髡与李白,刘伶齐名,被称为“酒伯”。他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博闻强记,好学不倦,能够博采百家,学无所主,广纳涓流,丰富驳杂,做到卓立不群,树一帜,终于被齐威王看中,“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这个齐威王,是个不爱江山爱美酒的主儿,整天陶醉于酒宴,好为长夜之饮,以致国政荒乱,沈湎不治,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群臣心急如火,皆莫敢谏。由于淳于髡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他说话威王还是听的,只是不能犯颜直谏,而要发挥他巧言善辩机智幽默的本事,用隐言微语的方法。

一天,齐威王又喝酒了,约淳于髡同饮作陪。席间,威王问:“听说先生酒量大,能饮几何而醉?”淳于髡答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齐王一听,兴致来了:“别逗了,你饮一斗已经醉了,怎麽还能再饮一石呢?”淳于髡说:“大王没听说过吗,喝酒也有天时地利人和。象现在喝酒,有大王在前,执法官于侧,御史立后,臣心揣恐惧,惶惶不安,不过一斗就醉了!”齐王觉得更有趣了:“那你什麽时候能喝一石呢?”“有朋自远方来,酒逢知己,推心置腹,臣可以饮六七斗,而酒不及乱,不失常态。”“可是,你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什麽时候喝到一石,而烂醉如泥呢。”淳于髡呷了一口酒,步入正题:“当我参加州府之会,男女杂坐,勾肩搭背,小姐劝酒,歌姬高歌,堂上灭烛,杯盘狼藉,君非君样,臣非臣为,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在这种场合,臣会兴致勃勃,一饮一石呢”齐威王一听,好啊你淳于髡,在这等着我了,这不是暗讽我在朝廷大摆酒宴吗,我这是自己挖了坑往里跳呀。还没等他来得及发话,淳于髡又说了:“大王啊,酒生乱,乐生悲,万事尽然。臣不想喝一石而烂醉如泥,大王也一定不愿因狂饮而殇国政吧。如果一日饮酒,三日寝之,国治怨呼外,左右乱乎内。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国将不国,君将不君,节制酒宴,势在必行也!”齐威王听罢,沉思良久,幡然悔悟,罢彻夜之欢,除淫靡之风,令淳于髡做的头头,监督酒宴之事。每宗室置酒,髡必在侧。此后,齐国文有淳于髡辅政,武有孙膑统,跻身战国列强,而淳于髡也美名传扬于世永载于史。

饮中八仙长安会        

饮中八仙指唐朝嗜酒好仙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 或醉八仙 。《新唐书 ·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 》,其原文说,一仙贺知章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二仙汝阳王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六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历史上的禁酒令        

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在此,"绝旨酒"可以理解为自己不饮酒,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绝旨酒"的目的大概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想法。

事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种类繁,而且其制作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统治者是如何的沈缅于酒。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据研究商代的贵族们因长期用含有锡的青铜器的饮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战斗力下降。商代的灭亡被普遍认为酗酒成风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风气有所敛。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这大概是西汉初,新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为杜绝反对势力聚众闹事,故有此规定。禁群饮,这实际上是根据《酒诰》而制定的。禁酒时,由朝廷发布禁酒令。禁酒也分为数种,一种是绝对禁酒,即官私皆禁,整个社会都不允许酒的生产和流通;另一种是局部地区禁酒,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粮食丰歉程度不一。还有一种是禁酒曲而不禁酒,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酒曲是官府专卖品,不允许私人制造,属于禁止之列。没有酒曲,酿酒自然就无法进行。还有一种禁酒是在国家实行专卖时,禁止私人酿酒、运酒和卖酒。在历史上禁酒极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禁酒时,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私酒,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

最古的中山王酒        

1977年,在河南省平山县地区发掘战国时中山王的墓。在整理出土文物时,发现有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这两个铜壶分别藏于墓穴东西两个库中。外形为一扁一圆。东库藏的扁形壶,西库藏的圆形壶。两个壶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紧的铜盖。该墓地势较高,室内干燥,没有积水痕迹。发掘人员当场将这两个壶的生锈的密封盖打开,发现壶中有液体,一种青翠透明似现在的竹叶青;另一种呈黛绿色。出土时,两壶都锈封的很严密,启封时,酒香扑鼻。这两种古酒竟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坏,证明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我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故宫博物院于1978年10月委托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壶中的液体进行鉴定。11月,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派人去故宫博物院取样鉴定。从外观察,两个壶整体完好,并不渗漏。

首先将东库的扁形壶打开,开盖时有特殊气味,其壶内液体未满至壶口,壶壁没有液体下降的痕迹,液体呈浅翡翠绿色,透明,有很多像泥土状的棕色沉淀物。壶底有少量的铜锈块。壶中有一块直径大约5厘米呈扁椭圆形鸭蛋状的固状物;将西库圆壶打开,开盖时也有特殊气味,壶内液体也未至壶口,但壶壁上有液体下降5厘米的痕迹。液体呈黛绿色,发暗,不太透明。壶底有很多沉淀物。根据化验结果,判定该液体为奶汁或谷物酿造的酒。有些专家认为是一种配制酒,因壶中鸭蛋形固状物是人为加进去的,作为药材或香源在酒中进行浸渍泡制。总之,无论中山王酒是奶汁酒还是谷物酒或是配制酒,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是现存最古老的酒。距今已有2200余年之久。 

微信号搜索:中华诗文学习,或shiwen_xuexi

来稿请投:[email protected]

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