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上世纪的手术图,

记录着她身体的玄机和秘密。

当珍贵的历史文档

遇见现代先进医学术,

成就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手术

1

9月14日,58岁的李女士被“120”送到包医一附院急诊科。来院的时候,李女士上腹部疼痛,且阵发性加剧,伴有腹胀、恶心呕吐,体温高达39.2℃,巩膜有黄染。经急诊检查后,李女士被送到普外科一病区进一步检查、治疗。

当晚,包医一附院普外一科医生李瑞斌正在值班。仔细询问了李女士的病史后得知:42年前,李女士曾在上海做过胆囊切除手术,18年前做过附件肿物切除手术。最近几年,李女士经常会反复发热,她以为是感冒,并没当回事儿,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每个月都会发病,仍然没查出是啥毛病。

查体发现,李女士腹部有两个几乎贯通的手术刀口,一个从剑突下一直到脐部,另一个从脐部到耻骨联合处。也就是说,这两条疤痕从李女士的剑突一直延伸到耻骨联合。

李瑞斌紧急联系CT、核磁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报告只提示为化脓性胆管炎,但什么原因造成的?胆管结石还是其他?无法明确......

但既往的病史,患者间断的症状,入院的体征以及等等的情况......

外科医生的直感告诉李瑞斌,患者的病情貌似并没有那么简单......

结合李女士腹痛、高热、寒战、黄疸等明确的化脓性胆管炎症状,李瑞斌医生联系超声介入科为李女士穿刺,做了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但是引流的效果并不好,引流出来的胆汁也不多。

当晚继续用药治疗,李女士的烧退了下了,症状有所缓解。

显然,要彻底解决李女士的问题,需要手术探查胆管情况,并进行处理。

2

包医一附院副院长万智恒教授为李女士做了详细检查。

结合李女士的影像报告和手术切口,42年前的胆囊手术“不简单”!做手术,风险很大!且不说术后42年来腹腔内沧海桑田的变化很可能早已形成严重的黏连 单是无从参考当年术式和思路而面临的未知风险, 就会让当下的手术陷入重重迷雾。

关键时刻,李女士的妹妹突然想起来,母亲似乎保留着一张姐姐当年的手术图,只是这些年几次搬家,还能不能找到这张图?

幸运的是,李女士的母亲保留了这张珍贵的图谱!正如医生所料,当年的胆囊手术“不简单”!

主角出来了!这是42年前医生绘制的手术图——

▲患者母亲保存42年的手术图

原来,李女士做的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手术。那时的手术方式与现在不同,现在做这个手术,医生会把胆总管的囊肿一起切掉。而当年,医生只切除了胆囊,保留了胆总管的囊肿,做了胆肠吻合。也就是说,在当年的手术中,医生将空肠切断,远端空肠提上来,与胆总管囊肿吻合,而近端空肠直接吻合到下面的空肠上。

李女士的病因也迎刃而解:由于囊肿没有切掉,胆汁反复刺激,长期漫性炎症导致感染。

科普一下——

肝脏分泌胆汁,在正常的生理结构下,胆汁会顺着肝总管进入胆囊,并储存在胆囊里。人们进食后,胆囊排空,经过胆囊浓缩后的优质胆汁会顺着胆总管,通过十二指肠乳头的小开口进入十二指肠,再进入空肠,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而人吃进去的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经过胃的消化后,经过胃的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再进入空肠。十二指肠是通着胃的,原则上讲,十二指肠内容物是不能反着流到胃里的。但是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通过胆囊的储存和浓缩,会大量地进入十二指肠,幽门这个阀门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关闭得不紧,那么十二指肠里的容物,包括胆汁、胰液就会逆行到胃里,它们可都是碱性物质,会给胃带来伤害,带来疾病风险,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也很痛苦。

3

有了这张弥足珍贵的手术图,万智恒教授心里一下敞亮了,老一辈专家认真负责、为患者留下如果详细而珍贵手术图的做法让大家感慨万千(并且专家还在图中特意标出: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时试用维生素K3针8mg可缓解症状)。

大家表示:应该向老一辈专家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习!

▲万智恒教授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

经过认真研究,万智恒教授团队很快制定出可行的手术方案:切除胆总管囊肿,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手术顺着原刀口进行,由于粘连严重,正常生理结构改变,加之这么多年的肠道走形,手术的难度比较大,但是万智恒教授还是小心地、一点点地剥离,直到完全暴露出来,成功完成手术。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如今已经康复出院。

来源:健康包头 责编:小花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