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府兵制?它是指南北朝时期创建的一种兵役制度。在这种兵役制度下,老百姓平时在家务农,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上战场。简单说,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兵农合一的做法在东西方古代都曾经出现过,一般在战乱的年代比较常见。比如西方的拜占庭帝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面对阿拉伯和斯拉夫人的入侵,就曾经建立过类似的制度。但问题是:拜占庭帝国在这种制度下走向了军事分裂,中国却在南北朝之后形成了统一的隋唐帝国。这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这种制度不是单纯的兵农合一这么简单,它还要求在上层的领导体制方面加强管理。归根到底,府兵制的精髓就在一个“府”字。政府的府,指的是当时主管军事、操练军队、训练老百姓打仗的军府。

军府是个统称,它不是一个机构,而是自下而上的层级化组织体系。创建这套体系的人叫宇文泰。他把零散分布在民间的武装力量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军事领导体制。宇文泰为什么要创建这套体制呢?简单说就是形势所迫。弄清这个形势的根源,还要回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我们上一篇说过,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汉化。为了汉化他甚至把首都迁到了洛阳。但问题是,北魏是尚武的鲜卑人政权。迁都以后,一部分鲜卑人汉化成了儒家士大夫,待遇和社会地位远比在北方老家的那些武将还高,这就引起很多鲜卑军事贵族的不满。

结果在孝文帝死后,北魏内部就发生了大动乱。这场动乱过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相互对峙。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就是当时西魏的权臣。在和东魏的对峙中,西魏并不占优势,甚至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宇文泰本人都差点让人抓了俘虏。于是他痛定思痛,决心开展军事改革。这种军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民间的力量发动起来。也就是说,让老百姓平时种田,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上战场。它解决的实际上是一个兵源的问题。毕竟在一个社会里,再怎么招募职业军人,也不如老百姓人多。把底层的人调动起来,就相当于发动了一场广泛的群众战争。同时,既然都是拿起武器上战场,共同面对外敌,鲜卑人和汉人的界限也慢慢变得模糊了,这也变相解决了民族隔阂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那么底层的兵源问题解决了,军队的专业化怎么处理呢?

老百姓不仅平时要训练,真打起仗来也得有人带领吧?这就是宇文泰军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军队的领导体制。他先采用过去鲜卑部落的传统,设置了一个叫八柱国的体系。柱就是柱子的柱,用来比喻国家栋梁,指当时西魏的八家军事贵族。这八家贵族除了宇文泰本人和另外一家只挂虚名的皇室,算下来真正带兵的只有六柱国,他们位于政权的顶层。宇文泰让这六柱国,每一柱国下面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再管两个开府。所谓开府是地方军事机构的一种,到这一级已经非常基层化了。所以6乘2再乘2,这么算下来,就是一套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体系。这套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层级化,它上面通到政权的高层,下面可以一直扎到民间。

别小看这种上通下达的关系,它可是后来隋唐帝国形成的关键因素。用刚才盖宫殿的例子类比,如果民族融合是宫殿基石的话,府兵制就是支撑这座宫殿的骨架结构。所以,可以说府兵制的本质是一种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表现。没有这种深入,之前零散的地方势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比如我们后来知道的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是从这个体系里出来的。这两个王朝的皇室都同属于一个军事贵族集团,并且他们还是亲戚关系。之所以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统一的隋唐帝国,就在于府兵制已经把国家基层、中层的权力脉络梳理好了,他们要做的只是高层的变革。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