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是对于战国时期魏、赵、韩三个诸侯国的简称。是中国古代刑民之学的产生地,为什么三晋大地能够产生刑民之学呢?这与春秋末期晋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儒家强调因循守旧的贵族政治,主张维护周朝制定的礼乐制度,反对社会变革。而法家则在面对诸侯争霸,互相征伐的动乱局面,主张变法图新,富国强兵,与时俱进。

因此在周朝礼乐制度维护较好的鲁国等一批小的诸侯国就容易产生儒家学说,而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晋国则是法家思想产生的最佳土壤。晋国之所以会成为法家思想产生的策源地,还得从晋国早期的历史说起。周成王时期将其胞弟姬虞分封到唐尧故地,所以人们称之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继位后迁徙晋水及更名为晋。这就是晋国历史的开始。

在我国古代社会春秋末期,晋国内部发生了长时间的内乱,公元前746年,晋昭侯继位,将曲沃分封给其叔叔成师,史称“曲沃桓叔”。由于曲沃是当时晋国境内最大的城邑,因而曲沃桓叔和其后代便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与晋国抗衡,经过几代人的战乱和政变最终到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自己开始统治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这场政治斗争历经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四代,将近80年的光景,严重损耗了晋国的经济实力。

曲沃武公继位几十年来,晋国的国君们都没有从这里场血腥动乱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对国内的公子一概不信任,担心重蹈覆辙。公元前669年也就是晋献公8年,为防范“曲沃代翼”事件重演,晋献公把晋国诸公子全部诛杀。这样一来导致晋国的公族势力大大衰落,也为晋国的变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久,晋国又发生了“骊姬之乱”,在这场政变中晋国的诸公族除了重耳以外均被杀害,因而晋国从此以后无公族。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国公族几乎被杀绝,所以晋文公不得不依靠外性大臣来治理国家。晋文公时期比较重要的大臣有狐堰、先珍、郤伯、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魏氏、智氏、韩氏、赵氏等十一位世族。当时晋国设立六卿制度,因而主要的世族他们都安照长逝子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六卿执政,开启了春秋时代“礼乐征伐自大夫之先河”,这是春秋时期权力下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晋国公族的消灭和六卿制度的形成,使得晋国贵族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六卿为了增强各自的势力范围,便在本族封地内放弃分封,以保障土地的完整性,同时在新兼并的土地设置郡牧或者县邑,以实现实际控制,从而也进一步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在经济上六卿开始废除“井田制”,实行新的“田亩田税制”。

六卿执政下,晋国在春秋后期开始颁布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上卿赵鞅“遂赋晋国一锅铁,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但这并不是最早的成文法事件,早在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便“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识。”当然郑国也是晋国的范畴,因为后郑国被韩国合并,所以晋国成文法的颁布,为刑民之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了春秋后期,六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六卿之间的相互倾扎,相互征伐便持续发生,到了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家族彻底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魏赵韩三家正式立国以后,纷纷采取富国强军的变法措施,他们最关键的变法是彻底废除当时的贵族权力,逐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国家,而这些变法的缔造者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法家。

三家分晋后,魏赵韩三国为了富国强军不得不重用人才,尤其是魏国最为显著,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位。他首先起用李悝,改革弊政,启用吴起等为将,讨伐中山国、秦国、楚国等,以西门豹等人来治理国家地方政府。一时间魏国人才济济,魏文侯是战国时代第一个大规模招揽人才的君主,也意味着魏国已经彻底打破贵族政治时代的尊尊亲亲,任人为亲的腐朽没落传统,开启了“任人为贤”的变法时代。

而在诸多贤士中,对魏文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就是李悝。李悝是魏国安定人,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开展变法活动,他所开展的变法活动主要内容有:

一、重农抑商,李悝推行的是“尽地力之效”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同时废除了“井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丰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将增长,确立了土地私有性质,实行“平籴法”,即在粮食丰收时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粮食,当遇到灾害时就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农民,以此来促进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从而也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废除贵族的世袭制度以及特权,

废除了夏商周以来实行的世袭世禄制度,实行“任人为贤”官员选拔机制。

三、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对士兵进行考核,并且是奖罚分明。

四、编撰《法经》。编撰法律相关条款的目的是为了全国的贵族、商人、平民等阶层的人均控制于刑法之下,以便加强君主的权威。在刑法之下贵族和平民是一视同仁。该法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重要法典,后被商鞅效仿。

有了李悝变法,才为魏国的争霸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才为吴起,东平的赫赫战功提供了平台。在李悝变法的影响下魏国成为法家早期的发源地。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代变法运动是从魏国开始的,也可以说三晋大地是策源地。之后吴起达到楚国后按照李悝的建议也进行了一场变法活动,史称“吴起变法”。卫鞅到了秦国以后按照李悝的办法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变法运动,而且把李悝的变法运动推向了高潮!

除了魏国以外,赵国和韩国建立以后也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活动。公元前403年赵列侯在相国公仲连的建议下重用牛蓄、苟欣、徐越三人进行变法,其中苟欣主张“选贤任能”,徐越主张“节财俭国”、“察度功德”都是具有法家色彩的思想。

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位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慎到。慎到为赵国邯郸人,《史记》记载他是早期学习黄老道德之术,后期又钻研法家思想,因此他的思想具有道法合一的特征。他的主导思想是“君势”,也就是强调君王的权力和权威,同时更加注重法制,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治国无法可依则乱”!慎到的思想观点对后期法家思想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韩国建立以后,地狭国弱,四面受敌。为了在列强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韩国君认识到必须变法求新,才能够生存下去。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开始在韩国实行变法。

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早期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韩国郑人。申不害十分重视“术”,也就是国君统治大臣的方法,借以加强君权,“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不行,禁不止,是无君也!故明君要慎之。”在其思想指导下,韩国消灭了狭氏、公厘和段氏三大贵族势力,因为他们对变法阻力太大,所以必须尽快处理。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官僚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编练了一支新的军队,并且迅速提高自身的战斗能力。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粮食丰收对于军队的重要性非通小可!史料记载申不害变法以后,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侯韩者。”

当然,该时代出现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卫鞅原来叫公孙鞅,是卫国人,就是现在的魏国人,早年曾经在魏国相国公孙瘥手下做中庶人(相当于侍卫),公孙瘥很早就发现卫鞅是一个人才,并多次向魏王推荐,但是魏惠王根本就不把卫鞅当作回事,公孙瘥病故以后,卫鞅是更加失落,所谓怀才不遇,最后离开了魏国来到了秦国,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商鞅变法”,并且是大获成功。关键是他的变法内容非常先进,“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统一。”废除井田制,重新设立“均田制”,将原来霸占于贵族手里的土地收为国家重新分配。凡是对国家有功者尤其是老百姓奖给土地,归其个人所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土地私有制的概念!这样一来,农民种粮有了积极性,国家需要的粮食有了保障,军队有了足够的粮食,打起仗来是无往而不胜!这就是秦能够战胜六国最大的“秘诀!”

三晋大地之所以成为刑名之学和法家思想的策源地,其主要原因在于晋国无公族的局面为变法运动减少了阻力,从而为主张变法的人以及法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另外战国初期恶劣的割据战争也加速了各国变法的迫切性,同时也大大刺激了法家思想的大爆发。到战国中期以后,变法运动从晋国范围传播到了吴国,秦国,楚国,齐国。最终演变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变

作者:王恭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