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堡垒》上映之前,各种宣传,说是筹备了六年,但据知情人士了解只拍了三个月。说是耗资3.5亿,但是后期制作找的并不是顶尖团队。说可以跟《流浪地球》媲美,但是上映后,媲美没看到,只看到了东施效颦。

有人说,《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然后《上海堡垒》却又把它关上了。这里我要站出来说一下,中国科幻的大门,打开了就是打开了,并不存在被关上并焊死的说法。《上海堡垒》只能说是给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本家们上了一堂血淋淋的课——"流浪明星+IP"并不一定真的是票房保证。

其实很多鹿晗粉都觉得所有人都在黑鹿晗,其实是当局者迷。如果表现真的可以,也不存在那么多人步调一致的去黑,更何况,路人们只是在阐述客观的事实而已。

对于鹿晗在这部片子的表现,客观的说来是不及格的,主演如果没有专业演技来支撑起强大的电影,故事再怎么好,也无法让人入戏。我可以推荐几部一个人就撑起一部电影的成功佳作:《我是传奇》、《月球》、《荒岛余生》、《地心引力》、《火星救援》。

你们可以试试看这样的电影,如果让没有演技的人演,还会好看么?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为鹿晗开脱。他犯的错,为什么就不能承担?只因为是偶像?就可以被供奉着?

很多人也都了解了《上海堡垒》剧中鹿晗的形象,往严格了说是侮辱军人形象,往轻了说是维护他自己的那波粉丝。

可是他自己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6000万粉丝有多少是真实的。

如果从票房来看,不到1.5亿(目前票房1.2亿)的票房,全算作粉丝一刷,票价按38元一张来算(淘票票是39元)。粉丝量级达到了394万,就按400万粉丝贡献票房来说,还有5600万粉丝在干嘛?咱不说着5600万都是死粉,但是这些粉丝基数,都是通过推广手段吸粉吸来的。

其实在吸粉作假上最明显的是蔡徐坤。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地把蔡徐坤做数据的套路套到鹿晗身上。

接下来说一些有深度的话题

为什么流量明星要做数据?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明白谁在乎数据。

或许你会说做给粉丝看,以便于吸更多的路人粉。其实这个思路是不准确的,他做的数据,完全是做给投资人的合作项目方看的。

因为投资人需要通过所谓的数据来决定投资回报比以此太高其身价,然后卖一个好价钱。至于投资人的合作方赚没赚到钱,这就要看投资人合作方的运营能力了。

想想当初为什么那么多在韩国发展的艺人纷纷回国发展?真的是在韩国被排挤的呆不下去了?

其实说到这里,就要看中国演艺圈的发展史了,其实韩流盛行的时候说最能证明中国市场缺少韩流媒体的运营能力,也缺少培养艺人的能力。所以与其自己培养,倒不如送一批人去韩国发展,等到回国后,手里有韩国培养的本土艺人还是有钱可以赚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突然之间,多了很多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艺人,恰巧这些艺人的经历都有过韩国艺人团体背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不过说被所谓流量艺人背后的投资方当成被圈钱的玩偶罢了。

其实不流量明星仅仅是演不了电影,就连其原创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瑕疵,(比如抄袭)的歌曲都会存在很多瑕疵,他们的歌曲又有多少真正的流行起来了呢?

欢迎留言区说说这些流量明星们都拿得出手的原创作品。

他们的诞生就只是为了流量,上综艺,多互动。就算高端合作不赚钱,能合作一个算一个,其次也可以仅凭流量费用就能捞一波。其实对于投资人来说,艺人不过是一枚棋子,用废了再换一个就是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流量明星的作用越来越小,因为除了有话题和流量外,其他的也没啥可以拿的出手的。

我记得前阵子,网上有人问,周杰伦连超话都没有,应该算是个过气的明星吧。结果在当时周五的超话榜上直接顶下了长期霸榜的蔡同学。其实这里面也能窥见一些道道。实力派根本不在乎流量,将认真打造的作品拿出手来就够了。

所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流量明星也是人,只是触碰到大众的底线,掉了一地节操。而大众的要求并不高,我们不想看没有演技的电影,也不想看剧情空洞的特效,只是想要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做一个参与贡献票房的吃瓜群众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