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史诗 军旅警营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提到“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这些名词,就算不熟悉的军事历史的朋友可能也是听说过的。“野战军”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主力部队的代名词,乍一听就感觉饱含战斗力。那么我们为何要把四大主力部队称为“野战军”?国军方面似乎没有这样的建制,我军如此命名又有何深刻用意呢?野战军这三个字有讲究,这样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解放战争:我军为什么把4大主力部队称为“野战军”?

首先,顾名思义,野战部队自然不是长期在城里驻守的部队。我军从20年代开始,无论内战外战,在多数环境中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斗争状态,直到1947年、1948年这段时间才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兵员总数和质量开始占优,成为硬实力较强的一方。换句话说,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的部队没有那么多坚城可守,甚至连较大一些的县城往往都是被敌军掌握的。这也是为什么敌人的部队叫做“绥靖区”部队,而我们叫野战军的原因之一。我军组织的战役大多在城外、在山野之中,只有主力部队具备了野战能力,发起大规模攻势,在局部形成人数优势,并且将敌人限制在固定的少数城池、区域,我们逐渐将解放区连接起来,与敌人主力形成决战态势,并一举歼灭,才能达到宏观作战目的。因此以“野战军”来命名我军的主力部队,是非常合理的。

解放战争:我军为什么把4大主力部队称为“野战军”?

其次,野战军代表着部队的机动和运动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机动属性。野战部队不受明显地域因素限制,这是机动主力部队的主要特征之一。举个例子,我军的四大野战军从名称和战区上覆盖了北方的各大区域,包括东北、西北、华东、中原地带。(其实我军还有一个华北军区,虽然没有成立独立的野战军,但是有三个野战兵团,也同样是主力部队的性质)大家不难发现,没有一支野战军是以南方地区命名的,这是因为48年各野战军成立之时我军尚没有在长江以南大规模活动。而到了49年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除了西野之外,其他三支大军都派军过江,并且迅速控制了南方广大地区。由此可见野战军的含义,作为野战部队不受地理因素限制,不会被限定在某个固定的区域,而是随着军情需要而迅速移动作战,这才是一支强大的主力部队应有的特点,我军的各个野战军就像其名字一样,充分体现出这个特征。

解放战争:我军为什么把4大主力部队称为“野战军”?

另外,野战部队的灵活调配和组合,同样也体现着机动性。比如,49年西野面对西北的几个强劲对手,胡宗南、马步芳和马鸿逵,这些国军部队有30万之众,靠西野原先的十几万部队很难剿灭对手。为了达成作战目标,我军就把西北野战兵团调来2个,补进了西野,实力顿时大增,并且在数月之内就结束了西北的战事。而著名的平津、淮海战役,也都是数个野战军或野战兵团结合使用,收到了奇效。由此体现出我军的野战部队,在部队编成和组合上同样有着灵活机动的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