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中华传统家教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三格”:性格健全、人格健康、品格优良,这既是一种道德品行,也是一种求生保家的技巧,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

第一种智慧,保身立己

典故“明哲保身”出自《诗经》,是褒义词,是在明了局势、明断是非后的一种审时度势,不是一味逃避,虚与委蛇,更不是妥协阿附。

一方面,明哲保身无愧于节义,无损于道德,另一方面,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也是维护家族存在的首要前提。只要不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关键时刻,保身立己在历代家法中都被推崇为一种智慧。

张良为什么功成名就后退居幕后?原因很简单:明哲保身。张良家“五世相韩”——父祖辈五代人担任韩王的相国,积累了众多的政治智慧,这是一种无声的家教,是一种家族世代相传的敏锐直觉和应世策略。

张良的“明”体现在:他看清了古今历史大势,凡功成必身退,否则功高震主,主人赏无可赏又要保住江山,那功臣就只有死路一条!

张良的“哲”体现在:不自矜功伐,不显摆招摇,不攀比抢功,还要仿效赤松子学仙修道。这就是保身之道。

所以,汉高祖屠戮功臣,但从来不会想到去杀张良。而韩信虽然绝顶聪明,却参不透功名和安危之间的关系,功高盖世却身死国灭,算不上明,更谈不上哲。

第二种智慧,卑己自晦。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低调。北齐的大臣魏收,是当时北方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但这人性情孤傲,古今天下他瞧得上的人没几个,还特别爱记仇,动不动就利用史官的身份打击报复。但神奇的是,魏收自己高调、张扬,但却一再劝诫子侄辈要低调、淡定: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可大可久,与世推移。月满如规,后夜则亏;槿荣于枝,望暮而萎。”(北齐·魏收:《枕中篇》)

意思是说:登高望远,就知道江山浩大深远,万古不移,人在自然面前那是何等的渺小,所以一定要学会卑弱自处。月满必缺,花开必凋。天下之道,与其贪大求多,倒不如有损无害。一个人身居高位,财富雄厚,名望尊显,带来的未必就是福分,更多的却是诽谤、猜忌、怨愤,最后肯定就是灾祸。

唐代魏博节度使田兴,后来改名叫田弘正,从小丧父,由哥哥田融抚养成人。有一次,军队里面搞射箭比赛,田兴豪气大发,弓开弦张,连连中的,得了冠军。踌躇满志的回家,却遭到哥哥的一顿狠揍和臭骂:天下军阀割据,朝廷本来就够警惕的了。你只管自己逞能卖弄而不知道自晦取容,这么高调,必然引来祸患!

第三种智慧,静柔自谦。

俗语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世上人的性情各异,才能有短有长,不能任性自高,也不能以长刺短。这是一种好人品,自然也能赢得好人缘。如果任性太过,必然矫情伪饰,势必难以容人,也难容于人,甚至破败亡家。

北齐时候的宋游道,性情骨鲠强直,不避权豪,本来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清官,但一味吹毛求疵,揭人隐私,还喜欢酷刑逼供,动辄必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成了一个极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后来史书将他列入《酷吏传》。

难得的是,宋游道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也知道这种性格带来的危险和危害,所以他随时教育三个儿子说:

“吾执法太刚,数遭屯蹇,性自如此,子孙不足以师之。”(《北齐书·宋游道传》)

意思是说:我性格过刚,执法过严,所以屡次被打击、排斥,贬官入狱,差点儿小命不保。但这是天性使然,你们千万不能学我。

万幸的是,宋游道的家教定位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全家。他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宋士素、宋士约、宋士慎,足以说明他对自己性格可能遭逢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危机感。

他三个儿子的性格一个也不像他,都是言语柔和,态度谦逊的君子之才。特别是大儿子宋士素,史书上说他有才有识,但“沉密少言”“周慎温恭”——沉稳周密,温顺寡言,态度恭谨,后来位至显宦。

第四种智慧,慎言自牧。

北周猛将贺若敦,有勇有谋,南来北往,为国效力,军功卓著。但随着地位的提升,他的勇气、勇力还在,谋略却慢慢消失了。后来没当上大将军,认为封赏不公,心生怨愤,口出怨言,被晋国公宇文护勒令自杀。自杀前,他招来自己的儿子贺若弼,进行最后的父教:

“吾必欲平江南,然心不果,汝当成吾志。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唐·李延寿:《北史·贺若敦传》)

贺若敦的临终教诲分两部分:首先是要求贺若弼继承父志。他说,我身为将军,生平志向就是要平定江南,现在看起来已经不行了,你有领军之才,一定要继承我的志向,平定陈国;其次,要儿子警醒,多干事,少说话。我就是因为说话不慎,才引来今天的灾祸,你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

为了让儿子牢记父训,贺若敦还做了一件事:他用椎子刺扎贺若弼的舌头,满嘴流血,告诫一定要谨慎言辞。这是一个父亲临终对儿子最真切的关怀和教诲。相当时期内,贺若弼确实做到了,不计艰辛,勤于王事。后来一举灭掉陈国,活捉了陈叔宝,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遗憾的是,敌国一灭,贺若弼又开始走上了他爹的老路:高调张扬。隋文帝处处宽恕他,但还是毫不客气地指责他“三太猛”:

“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北史·贺若敦传》)

隋文帝谴责贺若弼嫉妒心太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丝一毫;天下事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自以为功高盖世,不把皇帝和上级放在眼里。有了这“三太猛”,贺若弼的未来可想而知。后来,贺若弼在64岁高龄时被杀,他的儿子贺若怀亮一同被杀。繁华富贵,一瞬云烟。

宋代贤相富弼,终生慎言慎行,直到80岁时,还在座屏上写下八个字自诫自励,训迪儿孙“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意思是说:凡是听到的事情,可以进耳,但不能出口;凡是欲念心思重了,就要像对付敌人一样筑牢城墙,严防死守,不能泛滥任性。

守住心,守住口,这是好品格,也是大智慧。

第五种智慧,清俭自奉

古代明达之人,都将清俭自奉为养身、养心、养德的手段,并以家法、家训方式传递给子孙。

南梁中书令徐勉,身居高位,但不事产业,所有的工资、奖金都赡给亲族。他的门生、手下都劝他给子孙留下一些财产,徐勉回答说: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南史·徐勉传》)

意思是说:一般当爹的,都给儿孙留下财富,我就留给他们个清白名声吧。儿孙有才,他自己能够挣来财富,否则,再多的财产也会变成他人的财产。徐勉的这种智慧代代相传。

唐代著名的开国元勋李孝恭,生活奢豪,居第壮丽,歌姬舞女达上百人。天下太平了,李孝恭却心存恐惧,私下对心腹说:

“吾所居宅,微为壮丽,非吾心也。将卖之,别管一所,粗充事而已。身没之后,诸子若才,守此足矣;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 )

意思是说:我住的地方太华丽了,这不是我的本心。我想把它卖了,另外买一套房子,可以栖身足矣。假如我死了,儿子们有才,守着这房子过日子足够;假如不才,别人也不会嫉妒、抢夺。

李孝恭是河间郡王,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二的人物,从小机敏过人,通晓世情物理。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自晦策略,以避开唐太宗的猜忌和陷害。

李孝恭自曾祖李虎开始,以军功立家,封公封侯,代有传人。李孝恭的智慧和策略,并不是他自己的独创,而是几代人恪守家教、家训的结果。他的三个儿子牢记父教,保证了李家世运代代延续。

中华传统家教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价值层面而论,传统家教的价值诉求和今天的价值观,可以微调后进行有效对接。家教要求孩子从小做好人,长大做善人,做官做好官,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构筑了以家族为单位的中华优秀文化图景,虽然一些身份性的糟粕应当剔除,但爱家爱父母爱国家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第二,从人才培养路径看,家教是培养人才的最初通道,也是最重要的平台,是为国育才、储才的最有效手段。人才培育成功,不仅是家族的福分,更是国家的荣光。无数家族涌现的海量精英,维续了自身家族的繁盛,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三,从社会治理层面而论,家兴则国兴,家盛则国富,家族自治功能的实现,不仅是家族存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教育模式考察,传统家教中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法改良,甚至教育管理规范,对今天的现代化教育创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