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作家尼克·霍恩比在其200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自杀俱乐部》中,借少女杰丝的口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皆祸害。2008年1月18日,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尽管从2017年6月起,该小组被雪藏,但其小组成员,一度超过12万人。

热播剧《都挺好》再次引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这部电视剧被网民以“很具现实力度”为由热捧,更奇特的是,不少剧迷表示拒绝大团圆结局,得让这疮疤一直“烂下去”。

《都挺好》里的中国老人为何如此不堪?

本质上,《都挺好》和去年的《延禧攻略》一样,是一部“爽剧”。苏家三兄妹看似性格各异,其实都在苏母的强势与苏父的懦弱下,被这个家庭中的情感环境塑形,反而,相比两个哥哥的舒适,妹妹苏明玉在这种塑形中具有天然而不可承受的痛苦,所以她是三兄妹中唯一具有觉醒与反抗意识的人,这使她最终以出色的经济能力和强烈的独立精神,“逃脱”了原生家庭的控制,而其大哥二哥却始终处于苏家陈腐的观念之中。

妹妹真的逃离了吗?其实也没有,苏母离世,苏父立即反弹出自己最本真的“作”派,这种“作”派,依然是原生家庭的强大意志之一,它对苏明玉的新兴意志进行无形压迫,使她因分神而在工作中屡屡失策。

《都挺好》里的中国老人为何如此不堪?

回顾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轨迹,从《牵手》到《中国式离婚》再到《蜗居》,哪怕是《我的前半生》,兜兜转转都离不开“第三者”;《新结婚时代》算是引发了凤凰男的讨论;这之后诸如《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麻辣婆媳》等家庭剧将“婆媳争斗”推上高潮,期间也不乏“催婚剩女”主题的家庭剧。家庭伦理剧“进化”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轮到探讨“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层面。

《都挺好》里的中国老人为何如此不堪?

《都挺好》创作出了影视剧中不一样的父辈角色,把家庭中老人的很多缺陷和缺点都表现了出来,这跟我们以往认知中‘父慈子孝’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呈现出了很多现实原生家庭的状态。

当然,“原生家庭”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争议,并被指为“伪心理学”。但其热度并未因争议而消减,反而越发被反复讨论。所有的根源似乎都可以在此找到依据,尤其是对于那些挫败的年轻人来说,“原生家庭决定论”似乎为一部分中国人无处安放的集体情绪提供了一个开闸泄洪的出口。这是个很有深意的现象:在家庭规模和形态不断改变的历史中,“原生家庭”一词从未如此受到过社会因果律的青睐。

《都挺好》里的中国老人为何如此不堪?

只是,将一切成年后的现象都用“原生家庭”来解释还是有些过于简单,就像将一切自杀行为都归因于“抑郁症”一样。在各种控诉原生家庭的影视作品里,糟糕的原生家庭被人诟病,又令身处其中的人寻不到出路,但说到底,原生家庭的“原罪”,是根深蒂固、弥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社会文化,而文化本无罪,罪在它传播健康观念的同时,可以让太多人更无法抗拒它糟粕的部分,从而为之后存在于家庭关系中的伤害埋下深重的隐患。

《都挺好》里的中国老人为何如此不堪?

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真正完全抹去原生家庭的印记,因为就算在地理与经济上“逃”得再远,文化的阴霾始终笼罩在头顶。但是,“父母皆祸害”毕竟是一句气话,除了“爽”之外毫无意义。在一段有伤害的关系里,在一个有糟糕逻辑的家庭系统里,真正的逃离是不再用过去的事情折磨自己,不再和错误的家庭逻辑继续纠缠,能用全新的逻辑规则开始全新的生活,时刻谨记“你的再生家庭,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所谓的对和错,在全新人生面前,根本不值得计较。

《都挺好》里的中国老人为何如此不堪?

生活不允许幻想,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去想象“现代”和“独立”,即使自立自强如女主角苏明玉,同样需要在成长、工作、婚姻、生育等全部事项中,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发生复杂密切乃至相爱相杀的关系。这其中既包含个人疗愈的过程,即个体不断反思、抗争、新建亲密关系;也包含家庭伦理变革的过程,即成员间博弈、和解、调整相处边界。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家和万事兴”,而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获得关爱的苏明玉如果最终以完全敞开双臂的姿态拥抱整个家庭,可能是观众并不能接受的,一定程度上,这有悖于常理。

现实,赤裸裸。有光明的一面,也有晦暗的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