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在1985年的年报中,分享了一个“地狱里发现石油”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个石油大亨上天堂的时候,被圣彼得告知,其他石油大亨已经把地方占满了,没他位置了。

这位石油大亨灵机一动,朝其他的大佬们大喊,“地狱里发现石油了!”,随即,所有人蜂拥而出奔向地狱。

圣彼得看到空出位置后,立即邀请这位石油大亨搬进天堂,可刚刚编造了谣言的石油大亨却犹豫了一下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好了。谣言里,也可能有一些真实的成分”,随即他也转身去了地狱。

这个故事讲得是经济学里面的“羊群效应”,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都会选择随大流进行决策。


掌控“羊群效应”,无往而不胜!



羊群效应在人群中最常见,就是街头各类“网红”奶茶店,当看到一家奶茶店门前排着长长队伍时,很多人往往也会随大流,跟在后面排队。

而实质上,这条长队上可能80%以上,都是网红店花钱请来的托儿,因为人们在羊群效应的盲从之下,对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店铺并不敢于尝试,而对于那些被“反复验证”了的店铺,则会诞生内心深处的信赖。

而羊群效应最经典的案例,则是香飘飘奶茶广告,一句“香飘飘一年销售连起来,可绕地球X周”的广告语,以极其夸张的销量既视感,把消费者都变成了盲从的绵羊。


掌控“羊群效应”,无往而不胜!


这种方式历来屡试不爽,从当年漫天遍野的老头老太太们告诉你收礼只收脑白金,到后来加多宝全球10罐凉茶自家能卖7罐,再到如今3亿人使用的拼多多,优秀的广告传播背后,本质都是在玩弄“羊群效应”。

甚至前段时间几家烧钱的二手车公司也在为广告中,究竟谁的销量“遥遥领先”把官司打来打去,背后都是在争夺“领头羊”的效应来吸引“羊群”,最终再来薅羊毛。

掌控“羊群效应”,无往而不胜!


当然,千万不要笑话羊群效应,因为这是所有人类的共性。

毕竟国内随便一个大盐田的储量都足够把全球的小动物都腌成培根,而很多家庭在2003年非典时期囤积的盐,到八年后日本福岛核辐射引发新一波抢盐潮时,都没有吃完.......

而且,就像开篇巴菲特讲的那个故事那样,羊群效应与知识甚至财富的关系并不大。

因为,羊群效应都是刻在我们基因里面的。

古代人类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哪些果子能吃,那些地方能狩猎,那些地方有水源,都是经验传承的,大家都需要随大流才能够保证生存。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人类绝不会去拿生命开玩笑,要不然怎么会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词儿?

大概当年第一个饿到吃螃蟹的人,第一口的时候,想的是“吃螃蟹一时爽”,可吃到后来就变成了“一直吃螃蟹一直爽”了.......

掌控“羊群效应”,无往而不胜!



甚至古代人类遭遇野兽袭击、森林大火或者雪崩,也是看到其他人撒腿跑就赶紧跑,随大流才能够保命,因此,在古代死亡率奇高的历史背景之下,“羊群效应”是人类最佳的选择。

换句话说,自人类繁衍的上万年以来,基因里面没有羊群效应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机会把祖传的DNA传下来。


掌控“羊群效应”,无往而不胜!



所以呢,像羊群效应这样人类根本无法改变的事情,就没必要去强行改变,利用该效应获益则是最好的方法。

譬如发明比特币的中本聪,和在天堂里面喊地狱里面发现石油的石油大亨,其实本质没啥区别,只要事先把故事编好,先下去的那些石油大亨都能从中获益,问题只在于什么时候收手回天堂。

一句话,始终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狂热的群体保持一定距离,才能避免羊群效应带来的弊端,让自己及时抽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