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第二个白痴皇帝,废了又立,受尽屈辱后命断权臣之手

文/老张在路上

东晋末期,孝武帝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司马氏皇权,他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

然而晚期的司马曜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后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司马曜被杀时年仅35岁。

司马曜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德宗继位。

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安德,司马曜长子,晋恭帝司马德文同母兄。母亲是陈归女(后追尊为德皇太后)。东晋的第十位皇帝,396年―419年在位。他是东晋除了司马曜,第二个在位时间长的皇帝。是司马懿的六世孙。

太元十二年八月(387年9月16日),5岁的司马德宗被立为太子。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396年11月6日),晋孝武帝驾崩,同年九月辛酉日(396年11月7日),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次年正月改年号为隆安,立妃子王神爱(王羲之的孙女)为皇后。

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两晋时期除了西晋司马衷,第二个白痴皇帝。因此他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

关于司马德宗的白痴情况,各种史籍的记载如出一辙。

《晋书·安帝纪》称:“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资治通鉴》称:“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续晋阳秋》称:“安皇不慧,起居动止不自己出,(恭)帝每侍左右,消息凉温饥饱之中,而恭谨备焉。”

这些正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来,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晋安帝不会说话,不知饥饱,不辧寒暑,吃喝拉撒一概不能自理,大小事务全靠别人照料,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白痴皇帝”,似乎比司马衷更厉害,在历代皇帝中仅此一例。

司马德宗的白痴,估计是拜他的父亲所赐:晋孝武帝司马曜长期酗酒,喝起酒来不管不顾:“溺于酒色,殆为长夜之饮,……醒日既少。”往往“肆一醉于崇朝,飞千觞于长夜。”(《晋书》)“嗜酒,流连内殿,醒治既少,外人罕得进见。”(《资治通鉴》)

大概就是在酒精长年累月地侵蚀毒害下,司马曜生育能力下降,不仅生子寥寥无几,而且还生出了先天性白痴儿子司马德宗。

在梦中被张贵人害死的老子司马曜,想也想不到,他把儿子司马德宗立为太子,让他继位当皇帝,从此揭开了他一生的屈辱悲剧命运。

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叔叔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主持。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东晋晚期宗室、权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七子,晋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母亲是李陵容。

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曾担任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六条事等重要职务,司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一支,在当时就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挤当国的陈郡谢氏士族,皇族权力得以提升。

司马德宗即位,司马道子以皇叔之尊辅政掌权,继续任用王国宝等宠臣,招来王恭发兵讨伐。最终靠儿子司马元显平定了这次内乱。

从此东晋政事皆由司马元显掌握,司马道子则因身体患有疾病和沉溺于饮酒中无所事事,不久桓玄之乱暴发, 司马元显被桓玄击败,旋即被杀。元兴元年(402年)十二月,御史杜竹林将流放至安成郡的司马道子用毒酒毒杀,司马道子死时年仅39岁。晋安帝闻讯在西堂为叔父司马道子哭丧三日。

司马元显除掉了王恭和殷仲堪两大势力,而桓玄却乘机占据了江陵,进而控制了东晋三分之二的领土。

元兴元年(402)正月,司马元显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诏书,公布桓玄种种罪状,自任大都督,调兵遣将,征讨桓玄。结果战败,不久被杀,司马道子也被流放害死。

桓玄占据建康后,历任太尉、楚王,统领百官,大权独揽。司马德宗也再次成为权臣操控下的傀儡,不过是司马道子换成了桓玄。

元兴二年(403)十一月,桓玄命卞范之扶着司马德宗的手写下禅位诏书,又命王谧解下了司马德宗的玺绂,司马德宗糊里糊涂地下了台。

桓玄没有杀掉司马德宗,而是将他安置到浔阳,封固安王,也可以佐证司马德宗是个白痴,桓玄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桓玄自己称帝后,纪纲不整,广建宫室,大兴土木,政局变得动荡不安,地方将领蠢蠢欲动。

元兴三年(404)四月,刘裕举兵京口,匡扶晋室。做贼心虚的桓玄急忙挟持司马德宗,从浔阳逃往江陵。逃亡期间,桓玄“经日不得食,左右进以粗粥,咽不能下”(《魏书》),连他自己都吃不上,喝不上,哪里顾得上司马德宗。“白痴皇帝”司马德宗沦落到如此境地,让人可怜。

桓玄大势已去,急于逃命,把司马德宗丢在江陵,带领部分亲信逃往四川,路上被刘毅将士杀死,与此同时,桓氏一族遭到了清算。

五月,刘毅率兵占据江陵,司马德宗“复幸江陵”,暂时脱离了苦海。然而,到了闰五月,桓玄的侄子,也就是成为漏网之鱼的扬武将军桓振,却伺机再次攻陷江陵,刘毅等人只好退守浔阳,“帝复蒙尘于贼营”(《晋书》),司马德宗又一次落入敌手。当时,司马德宗身边只剩下司马德文,由司马德文照顾其生活起居,这对痴兄难弟在桓振的挟持下相依为命。

桓振控制江陵后,报仇心切,便闯入司马德宗的住处,瞪圆双眼,怒气冲冲地说:“臣门户何负国家,而屠灭若是”,桓氏家族哪里对不住国家,竟遭到灭族惨祸?!同时,桓振“跃马奋戈,直至阶下”(《晋书》),想结果司马德宗的命。司马德宗是个白痴,根本不清楚此时命悬一线。关键时刻,还是司马德文反应快,为司马德宗解了难。

司马德文对桓振说:“这并非我们的主意,你没看到我们兄弟二人的处境吗?”一句话,说得桓振下马拜服。元兴五年(405)三月,司马德宗被刘裕迎回建康,在遭废黜一年零四个月后重登皇位。

桓玄的叛变终于摧毁了东晋的皇权,刘裕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09年刘裕开始北伐,攻南燕,屡战屡胜,到410年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灭南燕,占领山东等地,但同时广州刺史卢循又反,乘刘裕北伐之机向建康进发。到410年夏建康再次戒严。刘裕班师南下后才解决了建康的危机。

从412年开始,刘裕在朝中独掌大权,排挤和迫害与他不和的大臣,矫安帝诏以令外地刺史。415年,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和雍州刺史鲁宗之以讨伐刘裕为名举兵,但被刘裕战败。417年,刘裕再次北伐,攻入长安。418年刘裕被封为相国、宋公。

义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晋安帝驾崩于东堂,时年三十七岁。 死后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改元元熙。东晋行将走向灭亡。

关于晋安帝的死因,虽史书上的说法略有不同,但都记载是刘裕命王韶之所杀。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