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观的来说,郦食其的才能不能称之为一流,但也可以称得上“上等”的水平,在《史记》的记载中,郦食其为刘邦做过四件大事,分别是“劝降陈留”、”坚守荥阳之策“、“提出分封六国”、“劝降齐国”。通过劝降来的齐国必然没有打下来的可靠,如今齐国全线崩溃,刘邦大业可成,天下即将安定,岂可因为我郦食其一个人的性命破坏了大局。

楚汉之争中,通过说客来劝降敌人是刘邦惯用的战略手段之一,其中郦食其、陆贾、侯公都是非常优秀的说客,郦食其更是当之无愧的刘邦手下第一说客。这个来自高阳的猖狂儒生向来自负,即便只是乡中一小吏却也无人敢欺侮于他,更是被同乡之人称之为“狂生”。豪杰并起的时代,一个又一个起义军将领来了高阳又离开高阳,郦食其始终不为所动,陈胜也好,项梁也罢,都不是郦食其心中的良主。

出乎意料的是,对陈胜、项梁避之不及的郦食其却选择了“地痞流氓”当自己的老板,奉楚怀王之命西入灭秦的刘邦并不是一个有礼貌的家伙,尤其对于儒生而言,刘邦更是一个不好接近的家伙,毕竟这个人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拿下来做尿桶以表示对儒生的不屑。身为儒生的郦食其明知刘邦的这些过往,却仍然选择投靠刘邦,实在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当郦食其前往拜见刘邦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做好了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刘邦的准备,他将他的毕生所学、他的才能、他的智慧、他的学识乃至于他的生命全都奉献给了那个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家伙。在郦食其的精神世界中,“狂”是他伪装的外壳,安定天下苍生的宏愿才是他最终的追求。

狂:不拘小节

客观的来说,郦食其的才能不能称之为一流,但也可以称得上“上等”的水平,在《史记》的记载中,郦食其为刘邦做过四件大事,分别是“劝降陈留”、”坚守荥阳之策“、“提出分封六国”、“劝降齐国”。这四件事情有两件成功,或者说值得肯定,有两件称得上失败,应该被否定,但其他三件事的成败加起来也比不上其“劝降齐国”之功,正所谓凭一嘴之力获齐地七十余城。

在郦食其不多的出场中,其人物性格中“狂”的一面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狂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种张扬,而是不拘小节的豪放。郦食其虽然是个儒生却并不被传统儒生的“酸腐”所束缚,一个“狂”字揭示了他的与众不同,而这种所谓的豪气也充斥于他的整个人生。

在选择自己的老板时,郦食其的“狂”即有所体现,这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傲,甚至是一种自负,陈胜和项梁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首先掀起了反抗暴秦的大旗,他们无疑占据了最大的“人和”,天下间的受秦压迫的人才都向他们聚集,就连刘邦也在项梁的手下做将军。但郦食其仍对他们不屑,因为他们都是自负之人,一向心高气傲,容不得他人之言,更不能虚心接受劝谏。

刘邦和陈胜项梁二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嚣张、不懂礼节,甚至称得上粗鲁,但他却是一个虚心求教的人。在他经过郦食其家乡的时候,一道主动“求贤”的命令打动了郦食其,郦食其的“狂”在于他对自己学识的自信,相应的也就需要他人对自己学识的“尊重”,而不是仅仅做好表面的礼貌。刘邦求贤的举动打动了郦食其,以致于虽然郦食其明知刘邦讨厌儒生却仍然表示“沛公才是我真正想要跟随的人”。

成为刘邦集团的一员后,郦食其很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建议,攻打陈留,郦食其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无论是后来“占敖仓之粮,据成皋之险”,还是“攻占陈留”之策,都可以看出郦食其对于军粮的重视。郦食其提出由他入陈留城劝降,若久久未降,刘邦可趁机发兵突然袭击以攻破陈留。

这个计谋的前提在于郦食其需要有和陈留长官谈判的机会,而郦食其之所以可以和陈留长官谈判是因为他们是老朋友。这个计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郦食其劝降,如果劝降失败则启动第二部分,趁机武攻。因为在谈判的时候,敌方军队必定会放松警惕,这种时候进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郦食其果然没能劝降陈留长官,刘邦趁机武攻陈留,在这一场称得上干净利落的战斗中,郦食其和他的老朋友陈留长官的生命安全并不在考虑之中。违背契约精神突然袭击,城内的郦食其自然很可能成为泄愤的目标而被杀,陈留长官也可能会因为错信朋友而在混乱的战斗中被杀。

郦食其的”狂“体现在他不怕死,也不怕朋友死,他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郦食其认为”自己和朋友“都是可以被牺牲的,尽管这种可能的牺牲并非来自于朋友的自愿。

骨子里的儒家精神——杀身成仁

在郦食其的死中,我们可以窥见已经被他融入到骨子里的儒家精神,在谈到郦食其的死之前,我们仍然非常有必要谈一谈郦食其人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劝降齐国。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韩信率领一支偏师,连灭魏、代、赵、燕四国,只需要再灭掉盘踞在山东地区的齐国,汉军就可以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楚汉之争大局可定矣。

齐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如何攻取齐地一事上,郦食其提出了他的观点,韩信虽然战无不胜,但魏、代、赵、燕加起来也不过五十余城,其中也唯有赵国组织了二十万大军进行作战。但齐国拥有七十余城池,更是在边境驻扎了二十万军队防备汉军,要攻破齐国何其艰难。尤其是在楚汉之争艰难对峙的局面下,谁能先一步获取齐地谁就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齐地归属就更重要了,为此郦食其主动请缨前往齐国劝降。

凭借着郦食其有理有据的分析,齐王田广意识到此时投靠汉王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凭借着一个人一辆马车,郦食其轻取齐地七十余城,韩信数年时间风餐露宿、出生入死也不过五十余城的收获,在利益的诱惑下,蒯通成功说服了韩信乘机攻打毫无防备的齐国。在郦食其和齐王和谈的消息传来后,边境的汉军和齐军本应该成为友军,正因如此,齐国边境的二十万大军早早的对韩信的军队放下了警戒,韩信的突然一击即刻打得齐国上下一片混乱。

郦食其的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又有郦食其性格特点带来的弱点。狼来了的故事非常经典,当一个伎俩被反复使用就不会再有人相信了,一边和谈,一边乘机发动进攻的战术刘邦已经用过两次了。第一次,在郦食其和陈留长官会谈的时候,刘邦借着陈留守军松懈之时发动进攻大获全胜,第二次,在从武关进军关中的时候,在郦食其、陆贾已经成功劝降武关守将的情况下,刘邦突然发动进攻大获全胜。

所以在韩信攻破齐地的时候,齐国皇宫内震惊的不仅仅是齐王田广,郦食其也应该是同样的震惊。田广几乎是毫不迟疑的控制住了郦食其,趁谈和之时进攻的手段汉军已经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了,田广当即就确信了韩信和郦食其是一气连枝,在故技重施。在这种亡国之灾面前,田广手中唯一能抓住的汉军核心成员就是郦食其了。

田广给郦食其提出了要求,“想活命就让韩信退兵,韩信不退兵我就煮了你”。但实际上,这一次韩信的突然行动郦食其确实是不知情的,他根本没有可能做到田广“让韩信退兵”的要求。尤其对于郦食其这样的“狂”人来说,吃软不吃硬是一条准则,当田广以命令式的要求下达指令时,郦食其的“狂”就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做妥协,一个在为刘邦出谋划策时不把自己性命考虑在内的家伙又怎么会在意他人对于自己性命的威胁呢?

另一个方面,在谈和时乘敌军松懈发动进攻这种手段刘邦已经用过两次了,第一次还是郦食其教刘邦这么干的。身在齐国的郦食其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场战争究竟是韩信自作主张亦或是刘邦的意思。作为一个儒生,郦食其虽然“狂”,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直深埋于他的心中,与其说他选择刘邦是因为刘邦敬重贤能,倒不如说是能听取贤能之才谏言的刘邦更可能让百姓安定,所以郦食其选择了他。

郦食其在被田广烹杀之前说过一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后半句非常好理解,”我不会再替你说服韩信了“,这是郦食其在向田广表达自己的立场,前半句呢?做大事就不要在意小细节,郦食其其实是在对刘邦说话,在他的心中,显然也是和田广一样认为韩信的这次军事行动来自于刘邦的授权。

通过劝降来的齐国必然没有打下来的可靠,如今齐国全线崩溃,刘邦大业可成,天下即将安定,岂可因为我郦食其一个人的性命破坏了大局?郦食其骨子里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促使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狂”着死去。

一个说客中的勇士,一个儒家中的狂生,郦食其也不失为一个豪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