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权威发布关注民生动态

↓↓

侯秀珍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自家院子里举目四望, 微风吹过,院子对面山上的林海犹如绿色的波涛,向山顶不停荡漾。侯秀珍的公公是三五九旅九团九连副连长刘宝宰, 当年和战友一起通过开荒将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如今, 令侯秀珍最骄傲的事则是在父辈开荒的地上种满了树。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南泥湾环境恶化, 只要一下雨, 雨水就裹挟着黄土冲下山, 南泥湾肥沃的土地变成了 “跑水、 跑土、 跑肥” 的 “三跑田” 。南泥湾成了荒草遍地的黄土沟, 只要有风, 就是漫天的黄沙, 南泥湾成了荒草遍地的黄土沟。陕北好江南的景象只有在歌声里才能重现。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 侯秀珍立即响应, 扛起了铁锨与镢头来到山上。 “父辈当年保家卫国, 不开荒站不住脚; 现在我们要把树补回来, 给子孙留个好生态。 ” 侯秀珍如是说。如今,当年和侯秀珍一起上山植树的党员干部都已青丝变华发, 他们亲手栽下的树苗, 也已亭亭如盖, 郁郁葱葱。

南泥湾镇党委书记赵东告诉记者, 南泥湾镇历年退耕还林面积达44833亩, 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35%上升到了87%, 又重新变回了美丽的 “水韵江南” 。

吴起退耕还林

吴起县南沟村, 53岁的闫志雄坐在被绿色环绕的自家小院中, 回忆起以前的情形, 忍不住感慨, “那时候, 这些山几乎都是秃的。去山上种地, 连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村里更是有着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 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的说法。村里人每家种几十亩地却还可能饿肚子。 ” 过去的吴起, 农业结构单一, 百姓垦荒、 上山放牧导致林木和山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吴起县邀请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前来考察畜牧业。专家实地考察后却提出, 吴起的生态太过脆弱, 不能再继续放羊了。于是, 吴起开始实施封山禁牧、 植树种草、 舍饲养羊。1999年, 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 吴起走到了前列,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退耕还林在吴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截至目前, 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64.1%。得益于生态环境持续有效的改善, 去年吴起县还发现了成群的鸳鸯。

在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全力打好青山保卫战中, 全面落实了主体功能区规划, 聘请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编制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确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761.59平方公里, 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深入推进 “陕北高原大绿化” , 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 三北防护林、 1000万亩长青生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 持续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 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 完成营造林 2134.6 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46.3%, 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全市30%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村, 10%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省级节水型城市。以延河综合治理为重点, 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 累计完成投资 19.21 亿元。治沟造地 38.2 万亩。持续开展 “绿盾” 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核实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点位27个, 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 推进自然保护区居民搬迁。大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 黄河沿岸 39 处采砂场点全部关停, 撤离采砂船157只, 100%完成砂石清理任务。多年来, 延安人以执着的 “延安精神” 改造河山, 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埋头苦干,在这块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 “绿色革命” , 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 “生态修复” 的成功样本。

今年6月份,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对外发布重要科学发现, 仅过去一年, 在延安子午岭林区800平方公里核心调查区域内, 共拍摄到华北豹至少28只,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境内最大的华北豹野生种群, 也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豹密度最高区域。

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高金龙介绍, 华北豹是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最顶端的捕食者, 只有其生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恢复到良好状况, 才能支撑其种群有效繁衍和发展。 “华北豹是肉食类动物, 这就要求生存的活动范围内有诸如野猪、野羊、 野兔等野生动物, 而这些动物的生存, 又对生态植被有很高的要求。此次华北豹种群的发现, 也证明了延安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恢复。 ” 对此, 延安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 “这次发现, 是延安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最好证明。 ”

中共延长县委通讯组

电话:0911—8614641

总编:李国强

责编:王晓明丨编辑:齐祥银 刘海鱼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