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作者:赵辉)大禹与大禹奠定的夏朝,在中国的上古历史研究中,近一百多年来一直都是一个扑朔迷离、争论不休的课题。中国古文献中,大禹与夏朝都是一个毫无质疑的真实存在,近代受顾颉刚“古史辨”思潮的影响,大禹与夏朝被认为一种传说与神话,顾颉刚更是言之凿凿地说大禹就是“一条虫”,其依据就是古文字中众多的夏字,仿佛一条带触须的昆虫,将大禹与夏朝历史研究引入歧途,夏朝历史研究进展也在数年的争论不休中停滞不前。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如上图所示,确实有众多的“夏”字带有触须一样的笔画,但这个笔画不是昆虫的触须,而是舞蹈者的头饰,代表了《尚书正义》的“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是夏朝人们相对其他氏族部落走向文明的标志。南宋《六书故》中载“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朝之人是喜爱跳舞之人,跳舞成为夏之人生活的一部分,区别于周边的氏族部落,并被万国诸侯部落所欣赏、所崇拜,成为万国部落对夏之人最直观的印象,也成为夏之人的代表形象,这就是许多“夏”字像一个带头饰的舞者、像一个带触须昆虫的原因。淮河流域涂山地区至今流传的花鼓灯民间表演动作,与众多的“夏”字图案达到超越巧合的类同,是夏字代表一个舞者的最好证据。因此,夏朝及其所代表的华夏文化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不是传说与神话。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奠定夏朝文明典范的大禹,因为目前国内各地众多的大禹故里传说,也变得扑朔迷离,让历史学界对大禹为哪里人如坐云雾,无法给予大众一个相对合理、经得起各种证据考验的历史研究成果。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史记·夏本纪》)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竹书纪年》)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淮南子·原道训》)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从以上历史文献中可见,大禹与淮河流域的涂山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是不多的文献中关于大禹记载具有明确地理标志的史料,大禹的婚姻、妻儿,治水活动区域,成家成王的过程,以德治理天下的盛世情景,《诗经》“周南”“召南”产生形成的过程,都与涂山发生了紧密联系,禹会涂山三年后大禹即去世,涂山伴随了大禹的一生。

是什么样的历史情景才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其中隐含或者被掩盖了怎样的历史真相?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大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大禹的家在涂山,二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在淮河涂山的上下游。传统观念认为涂山只是大禹的岳父涂山氏族,而非大禹的父家,这在涂山本地也这么认为,史料的记载也是显示大禹只是治水途中而娶的涂山氏。但是,细细推敲却可以发现更多的重要信息,至少在这十三年中大禹本人与历史结论都是把涂山定义为大禹的家庭所在地,否则就没有十三年中三过家门的说法,这十三年也只是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也无法否定这一十三年的前后,涂山不是大禹的家室。涂山荆山是涂山地区数十公里范围内仅有的高地山峰,尤其是淮河之北涂山之北皆为平原,大禹极可能为距离涂山不远的夏部落,因为洪水的原因而全部落迁居到涂山氏族区域,涂山也成为大禹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父系部落生活地。“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史记·夏本纪》)。这样来说,涂山实际就是大禹的父与妻家共同所在地。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大禹因为三十没娶,违反了当时的礼制,而遇到涂山氏婚娶,仿佛给人们的结论就是大禹结婚三天离家后,一十三年就再也没回过家。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更违反了当时的礼教,违反了三十婚娶的初衷,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一十三年春夏秋冬,不会发生众多民众不示生产,三百六十五天全部劳力都是从事治理河道的工作,应时而作是任何朝代人们的基本规律。农忙时全力从事生产,农闲时从事河道治理,大禹也需要在农时回家负责生产收割,此时在家生活就是合理的情况,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源是不可能发生不务农业生产的情况发生。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是在这一十三年中发生过三次因为带领治水队伍,可以回家而选择不回家,也同样是值得歌颂与赞扬的美德,才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记载。

夏朝的大禹究竟是哪里人?哪里是大禹的家?

淮河以北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极易遭受水患,是治理洪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禹治水最大的工作应主要集中于淮河以北地区,以当时的人力资源与生产力水平,大禹大范围的治水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那些大禹全国范围内的治水,被后世附会的情况极大,是大禹功德无限放大的产物。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里的万国,不能理解为后来的诸侯国,只是一个借用,万国可能只是涂山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上万个村庄或者上万个乡里的规模,其覆盖的范围不会太大,以当时的通讯与交通条件,覆盖范围有限。才会发生三年后,大禹巡游到会稽,举行的江南地区的诸侯聚会。

涂山地区的花鼓灯民间艺术内涵了众多的关于“华夏”内涵的信息,说明涂山地区是华夏核心地区,也是大禹活动的核心地区,也是大禹奠定的夏朝的核心区域。史料中关于大禹与涂山的众多记载,也显示大禹与涂山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淮河北岸的北淝河古称夏水,显示北淝河与夏朝国都的某种密切关系,是我们破解夏朝历史,找寻夏朝国都的重点区域,而不能根据后世史书中被篡改或移用的地名,来划定夏朝国都的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