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碧水东罗:以“丰收”的姿态拥抱秋天

秋分到了、稻谷熟了、乡愁也浓了。千垛镇东罗村举办了第一个属于农民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对历史传统的回归,也是对新时代内涵的拓伸,必将激励全市农民尤其是东罗村村民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传承农耕文化,释放田园情怀,以“丰收”的姿态拥抱秋天。

40年前,东罗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之村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在大地上劳作。农耕文化烙印深刻,重农传统贯穿始终,无论是“士农工商”的排序划分,还是“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的歌颂赞美,无不体现出农业、农民的重要性。如今,在东罗村“东罗秋实”村史馆里,一幅幅房屋的图片、一件件生产、生活用具向人们讲述了40年前东罗村贫穷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前,东罗村因周边湖荡多,人均耕地少,再加上农作物亩产低,村民们住不好、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很普遍。尤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多数村民主要以胡萝卜、青菜等食物充饥,生活很艰苦。

罗村村民罗春童深有感触地说,记得在村大集体生产时期,家家户户一年360日,几乎每天都要到小队里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家庭劳动力多的才有结余,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大多数家庭劳动力少的年底要“赤支”,还要向村里社员东借西借,住在泥草棚里,日子不好过。

改革开放后,东罗村村民越来越富裕

来到东罗村,远远就可看到村口有两座具有水乡特色的圆形、尖顶的粮仓矗立着,上面贴着写了一个“豐”字的红纸,周边堆放着各类瓜果、蔬菜,稻穗、玉米。在该村水上集市上农产品很丰富,摆放着菱角、莲藕,韭菜、扁豆、青菜、萝卜,河边四条木船上分别载着装满大闸蟹的竹篓,养满鱼的鱼桶等候销售。这些都是东罗村村民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呈现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景象。尤其是村里农家小院的竹篱笆下悬挂着一幅幅农民画,画出了东罗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景。一些垛田农民画、糖塑等非遗传承人也在现场一展绝活,共同庆祝丰收的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东罗村也掀起改革的热潮。历届村委会坚持多途径、多渠道地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为推进农村现代化注入活力。村民们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参加机械化农耕、秸秆处置、清洁养殖、农药使用等实用技能培训,提升种植农作物的本领。村里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村民的家庭收入持续增多。2007年,该村被确立为我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绿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村民新建、翻建住宅集中安排到规划区内,村容村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生产队老队长晏忠园感慨地说:“透过东罗村村庄从小到大,村集体收入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让我感到这些成就取得离不开好的政策,离不开广大村民辛勤汗水浇灌。村庄的建设面貌日新月异,村民们‘住、吃、行’等条件显著改善,真是越来越幸福。”

新时代,东罗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去年,东罗村被确定为省级首批4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该村与万科集团携手积极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为契机,从农业运营、乡村营建、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项目实施整治,促进村庄全面发展与复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模式。目前,已成功塑造了新时代“碧水东罗”的农村风貌。村庄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水乡气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景象。

在建设过程中,专门邀请设计大师张雷设计团队、上海乡伴设计团队及省城乡院等省内外著名的建设单位到村里勘查、测量,紧密结合村情、村貌,科学确立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四类近百个建设项目,经反复讨论研究后组织实施。针对村里居民比较集聚、巷道弯曲狭小,居民房周边乱堆乱放等现象,先后实施了水面、破面、路面、立面和院子里面等“五面”整治行动,按照建设方案“针灸式”改造村庄道路、停车场、污水处理、公厕等生产、生活设施。在继承村传统渔耕文化的同时,并结合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要求,先后举办东罗“民俗节”、“菜花节”、“燃情东罗”啤酒节等文体活动,承办首届江苏·兴化碧水东罗农民丰收节。依托村里果蔬产业优势,积极与万科集团协作,打造农副产品的“八十八仓”品牌,生产的草莓、葡萄和桃子等水果畅销省内外各大超市。生产的兴化大闸蟹、桂花酒等品牌农产品线上+线下的销售形势良好,特色田园乡村的效益逐步显现。

“说实话,这个农民的节日不仅是对亿万农民尊重和肯定,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胜信念。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不仅能聚集旅游人气,助农增收,还能打造农旅品牌,提升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对发展新农业,构建农村生态产业链的强力助推。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村民丰收的寓意更加丰满。”东罗村党支部书记罗宝田高兴地说道。

(通讯员  王吉华  陈  诚  特约通讯员  梅立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