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时,在电梯间碰到邻居母子,3岁的小男孩背着小书包,手里抱着一只毛绒公仔,哼哼着要妈妈抱。妈妈看着他说:“你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还要妈妈抱,羞不羞啊?”

小男孩趴在妈妈腿上,坚持要抱,妈妈只好无奈地把他抱起来,摇摇头,叹口气说:“这次妈妈同意了,但明天就不能抱了哦,你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要开始学习独立!”

我们顺便聊了起来,妈妈说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她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但关于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也有很多很多的担心,害怕孩子会不适应,更担心自己不能坦然面对……

一眨眼,就已经是8月底了,新学期很快就要开始了,对于宝宝马上就要进入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心情应该都与我的这位邻居一样。

都是既期待又担心的。期待的是,小家伙上幼儿园后,自己终于可以轻松一点了,多出很多自由的时间;担心的是,不知道小家伙进幼儿园后究竟能不能适应,害怕小朋友会有分离焦虑,也会担心小朋友在幼儿园不能自理、不能适应,更害怕他表现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得不到妥善的照顾……

为了让小朋友能尽快适应幼儿园,很多家长一定提前陪小朋友做了很多生活准备和心理建设,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入园时最需要的身心准备,可以点击《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这些身心准备一定要提前做好!》详细了解一下。

但身为妈妈,即使为孩子做了各种准备,在孩子正式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会有各种担心。一边担心,一边又习惯性的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年龄到了就该被送去,即使孩子出现各种状况和问题,大家的应对方式也大多是一边叹气,一边忍不住埋怨孩子适应能力差。

当孩子哭闹、死活不愿意去时,很多父母虽然觉得心疼,但又觉得没有办法,孩子必须适应这一关,才会长大,这时,父母大多会硬下心肠,一边告诉孩子,他必须要适应幼儿园,否则家里没有人看他,一边强行把孩子送入幼儿园。

对于孩子入园后的生活,家长们重点关注的是孩子吃的好不好,有没有喝水、添加衣服是不是及时,午觉睡得好不好,有没有一起玩耍的伙伴,在幼儿园里开不开心,老师是不是够体贴。

因为幼升小择校的压力,当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妈妈们关注的重点开始从孩子能不能适应转变成在幼儿园里究竟能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在现实的焦虑和压力面前,大家更容易从现实的角度去关注幼儿园究竟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能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照顾,让他学到有用的知识,仿佛幼儿园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小学做准备。

然而幼儿园就只是小学的提前预备吗?我不禁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小学。小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中学。上了中学,老师和家长又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大学。上了大学,老师和家长还是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工作以后,领导批评他:你上学的时候只知道学习啊?

在焦虑面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提前准备,尤其对于知识的学习上,更是觉得只有提前才有可能成功。这,真的是幼儿园最主要的功能吗?

我不由得想起幼儿园这个名称的由来。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登堡大胆招收了一批儿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龄前儿童的组织。福禄培尔既不对孩子们进行单调的操练,更不体罚。而是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一起在花园或室内劳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劳作技能和集体活动的能力。在多年的试验后,福禄培尔提出,这样的学园应该叫“幼儿园”,从此幼儿园的名称就被传播开来了。

从幼儿园的起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幼儿园创办的目的不是学所谓的知识。这么多年的研究下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更是发现上幼儿园的三年,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三年。

孩子需要从家庭中走出来,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等丰富的多元关系中。

孩子要学习从家庭中众人瞩目的中心角色,逐渐过渡到接受自己是若干个孩子中的一员。他要学习如何既保持自我,又懂得与小伙伴合作、竞争、妥协,在群体中,发展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他还要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风格。

孩子的心理变化也非常大,他们会经历最强烈的心理冲突,孩子的心理能达到近似于青春期的成熟度,同时,又因为孩子的精确感知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对世界还保持着主观性的认知,在他们睡前、刚醒或受到焦虑的威胁时,他们又会很容易返回到婴儿般的依赖状态。孩子的表现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某些时候,他们表现得特别成熟,某些时候,又退回到小婴儿的状态。

在爱与恨的激烈冲突下,每天去幼儿园的过程,在大人看来稀松而平常,对于孩子来说,却一点都不轻松。

本质上幼儿园应该是家庭“向上”的延伸,而不是小学“向下”的延伸。

如果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能够看到孩子的这些需要,让孩子在宽容而又稳固的环境中通过游戏、语言等获得各种鲜活的体验,学会如何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深入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孩子的心理就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尤其当他们情绪出现,出现各种让人费解的行为时,有人能够去识别他的真实意图,读懂孩子的想法、感受,理解他的幻想,孩子就会从内部慢慢整合,把他内在的主管现实和外在的客观现实逐渐统一起来,个性越来越坚固和稳定,最后完成内在的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孩子在人格层面上更完善,心理更健康,更有能力承受成长中的风吹雨打。

如果老师没有办法耐心细致地对待孩子,没有人情味地对待孩子,用机械化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这样充满敌意或冷漠的对待方式,就会让孩子对外部世界的信任被破坏,孩子与世界、与周围人的关系都可能无法拥有满意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幼儿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承载着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如果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能够是一个热诚又富有同情心的朋友角色,她就能成为孩子在家庭之外的主要依靠,能敏感察觉和知晓孩子们象征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能评鉴和赏识孩子们在群体中的特殊需要。能够分辨每个孩子的快乐和悲伤,容忍孩子的阴晴不定,并在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有强烈攻击性或退行回小婴儿状态等关键时刻帮助到孩子。

这时,孩子的情感、社会、智力、体能等各方面的潜能就能得到全面盛放,孩子的创造性和智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果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没有耐心、不懂得儿童心智发展,她们只会要求孩子跟得上自己的步伐,她们很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就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不能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无法对孩子正确的评价,这样孩子就会错过一次又一次被看见的机会,他就无法聚汇这些来自外界的目光,借着这些目光,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就会受到破坏,孩子的人格建设、内在整合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把孩子送人幼儿园,自己就能轻松了。

孩子入园后,大家一定要及时注意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去了解幼儿园老师,看她是不是真的能够了解孩子,愿意蹲下身子,设身处地陪伴孩子,看见并理解孩子的反应。

如果老师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对儿童心智发展的认识,只会把自己曾经获得的教育方式自动化转换、渗透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很难往上提升。

不仅老师重要,幼儿园里学什么也一样重要。

因为现在升学压力太大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有太多的焦虑,很多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科班,老师和家长都更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知识学习中,大家不重视幼儿园能不能帮孩子完成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发育,而更关注孩子学了什么“有用的”知识。

实际上,对于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长比“有用的”知识性的学习要重要得多。

认字、背单词、会拼音、懂数学等看似“有用”的知识只是孩子智商中很小的一部分,虽然它会在短时间内拉开孩子的差距,但从长远来说,这些差距并不会真正影响孩子的人生。

我接触过很多小时候学习好的孩子后来表现平平的案例,也接触过很多小时候成绩一塌糊涂却因为人格足够完善,最后表现让人震惊的孩子。

就在不久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她侄女今年高考考上了一本重点院校。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成绩一直不好,在初中时甚至考过班级倒数第一,大家都认为以她的成绩能考上三本就是运气了,结果没想到孩子的成绩居然会如此优异。

幼儿园知识方面学习的表现并不能真正决定孩子的未来。很多幼儿园阶段表现优秀的孩子只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发育稍早一些,他们的学习力更强一些。这些差异随着孩子的成长其实是能逐渐追上的。

心理学家早就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证明大脑皮层发育晚的孩子最后达到的智力水平更高,通俗地说就是后飞的鸟可能飞得更高。

智力表现的差异只是暂时的。真正会让孩子拉开差距的,是人格和见识,这些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的,而是需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在人与人的互动中,甚至在孩子强烈的情感冲突中,不断展开。智慧并不在研究生院高不可攀的山峰上,而在儿童玩耍的沙堆里。

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园应该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大家庭,比孩子原来的家庭更复杂、更丰富,也更有趣味,让孩子在这个大家庭中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在与周遭的生命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交流方式。

这,才是幼儿园最应该被关注的教育。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