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畔,英才荟聚

  肇基广电学堂

  钱江之滨,改革潮涌

  崛起传媒学府

  翘楚东南,卓越教育

  享誉传媒,拔新领航

  敬业兼博学,求真并创新

  今天,让我们跟着浙传小可爱的脚步

  一起回顾浙传的历史故事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

  1978年

  这是1978年的良月,顺着七零岁月的余晖,迎着八零年代的曙光,我在这片人间天堂的杭州市富阳县万市镇诞生了。我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是咕咕坠地的初生之犊,是追风逐日的小马驹,是满载光辉的奔跑。我在这年与世界相遇,与一切美好相遇。

  

  1978年,最早的校址,万市201战备台大门

  1978年,首届新生入学典礼

  1979年,这一年是我第一次搬家,我来到了杭州市余杭县勾庄乡金家渡浙江人民广播电台810发射台。在这里度过了我记忆中的小时候。

  

  1979年,余杭勾庄过渡时期的学校

  1980年,在我羽翼下成长的一批传媒人才完成了各自的学业,他们秉持着我的信念宗旨:“严、勤、敬、进”,奔赴向自己的人生,我挥别他们,喜悦而激动。

  1980年7月,新闻专业同学毕业留影

  1982年,杭州市拱墅区时称“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成了我的新家,度过了18年的青葱时光。至2000年,我由最初的二个专业80名学生发展成为九个专业1500名在校生的高质量中专学校,为浙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贡献着我的力量。

  

  1982年,舟山东路65号校区早期校门

  舟山东路65号校区扩建后的校门

  至2000年,我由最初的二个专业80名学生发展成为九个专业1500名在校生的高质量中专学校,为浙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贡献着我的力量。

  实验课教学

  卫星实验

  装机实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

  1984年

  

  我叫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的邻居,我住在杭州市拱墅区舟山东路22号。1984年,国家广播电视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就这样,迎着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春风,我诞生了。

  

  1984年,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大门

  1986年9月13日,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始终把“广电特色”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行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电视播音员录像实验

  播音室

  这几年的路途有莘莘学子相伴,让我温暖又欣慰,使我更加茁壮地成长。他们忙碌于各项传媒行业中,为早期的传媒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我,也在肩负着培育他们的使命中,继续发展。1988年7月,第一届43名毕业生全部分配在浙江省广电系统工作。

  1988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

  1994年,我羽翼渐渐丰满,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这个名字让我再一次走向成熟,它时刻提醒着自己,敬业博学,求真创新。

  

  1994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大门

  在校生由建校初期的43人发展到1999年底近1000人,各类毕业学生数量达到2000余人,逐步成为全国培养广播电视专门人才的两大基地之一,赢得“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美誉。

  演播室

  未来之星电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浙江传媒学院

  2000年

  200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决定,我们俩合并了,组建成为了新的“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这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名字,从此深度融合,翻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2000年,舟山东路22号浙江传媒学院校门

  “北有北广,南有浙广”成为佳话,我享誉这样的称号,却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以本科教育为突破口,“优专升本”,是我心底的新目标。

  2003届毕业典礼

  2001年,我开始了新家下沙校区的修建。2003年6月28日开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工作,在钱塘江畔起帆远航。

  下沙新校区开工典礼

  下沙新校区乔迁

  在青春岁月里我逐渐沉淀、提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04,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一年,先是在3月27日的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题会议上获得升格评审,随后我达到了当初“优专升本”的目标,我终于做到了。

  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浙江传媒学院的通知》正式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从此,我有了新名字——“浙江传媒学院”!这标志着我实现了从学科单一门类、办学规模较小的行业性专科学院到传媒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届本科班学生

  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见证了我的青春,他们也将青春和梦想寄托给了我,有更多“电视导演”、“文艺编导”、“录音”方面的人才向我靠拢,而此时的我也真正体会到了薪火相传的意义,我愿自己永远强大,为他们保驾护航,为他们遮风避雨。

  

  2004年,下沙学源街998号浙江传媒学院大门

  成为“浙江传媒学院”的我,开始在杭州下沙大展拳脚!恢弘大气的演播楼是我绝无仅有的徽章,周道如砥的传媒大道见证的是我砥砺前行的脚步。2004年,我顺利通过了浙江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我顺利通过浙江省学位办评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大鹏扎根下沙同风起,浙传扶摇直上九万里。

  2005年,22层演播大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0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签署了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协议。2011年11月,我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事一件接着一件,我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我来到了桐乡市,迈出了异地办学第一步,桐乡校区正式建成使用,在这片依山傍水的地界留下了我的名字。自此,浙江传媒学院两校区交相呼应,各具魅力,不断给社会上输送各方各面的优质人才。

  

  2011年,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大门

  2011年10月,我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答辩,获得新建本科院校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启了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第一届研究生入学

  2017年9月,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华策电影学院正式挂牌,开创了我省以及全国本科高等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河。

  华策电影学院揭牌仪式

  多年在传媒事业上的磨砺,我已不再是初生牛犊,岁月在我身上留下的不只是时光的褶皱,还有无数传媒学子兢兢业业刻苦奋斗打下的成绩。

  到了2018年,我迎来了40周岁的生日。时光荏苒,再见到毕业学子们的熟悉身影,挑灯夜读的记忆都还历历在目。回看今日,青葱少年们神色飞扬,共庆40华诞。

  

  2018年,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新校门

  四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春雷惊蛰到新雪初至,从清晨朝阳到日暮晚霞,从天空放晴到大雨将至,我在声声早雾练声中醒来,在扛着设备的群群身影中睡去。我看见风霜雨雪,也能看见你。

  一代一代浙传人的努力与付出

  使这所传媒高校保持着绚丽多姿

  铭记着我们永不褪色的传媒情缘

  四季循环,转眼已40年光景,飞鸟迁徙,而我却一直在“浙”里。40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我见证你们最好的年龄,陪伴你们最好的青春。

  #互动环节#

  

  照片征集:亲爱的校友们,您有与浙传校门的合照嘛?发给母校留作永久的纪念吧~

  投稿渠道:将您与校门的珍贵合照,发送至浙江传媒学院官方微信号后台,并备注“姓名+xx届xx专业”和对母校的生日祝福。等你哟~

  40年同舟共济风雨同行

  young forever

  ——浙江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文 | 唐祎 赵小曼 杨昊玥 丰硕 刘文轩 钱云华

  图 | 来源于校史馆和往期推送

  制图 | 李仙妮

  编辑|唐祎 杨昊玥

  责编|谢薇娜

  终审|叶蒙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