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讲述·云南电信人的故事

第七十五回:深山邮路的差使 ——忆三十余年邮路生涯

讲述者: 李思胜

人物简介:李思胜,男,彝族,生于1940年7月9日,中共党员,参加工作在楚雄州武定县高桥邮电所,由武定县石腊它邮电所退休,长期从事乡村邮递员工作,担任所长等职。1978年荣获云南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93年11月退休。

1961年的某天,我与“邮差”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前辈的引领下,背起邮包当起了“邮差”。行走大山深处、高山老林,一个来回三天。从此,邮路差使一当就是三十余年。

而今信息时代,通讯便捷,世界触手可及。交通发达,村村通路,最简单的交通工具也是摩托车。六十年代初,对这些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希望带进深山里,把方便留给深山里的乡亲们,实现他们的梦想。邮包背在身上,虽然背的只是些报纸、信件,可那是乡亲们的期望、向往美好的无限期盼。“邮差”就是他们的天使。

六十年代,高桥到东坡没有公路,相连接的是高山密林中的人行栈道,大山深处还常有野兽出没。那时金沙江沿岸东坡辖区的邮件由高桥送到东坡,再由东坡的邮递员分送到户。由于条件所限,起初邮件不是太多,打捆成一包就五六十斤。我家就住在高桥至东坡邮路的中段。第一天背起邮包往家里赶,第二天得起早往东坡赶,第三天则背上外寄的邮件赶回高桥。这条邮路大概有七、八十公里,背着邮件三天一个来回还得起早摸黑,顾不了家。一月、一年就步行于高山密林间,没有节假日。山里人烟稀少,路上很难遇到行人,一路走来只有孤独与冷清。我常年穿梭于这里的山路之上,常年与这条特殊的邮路共享着风和雨,品尝着雪与霜。

进入七十年代,条件稍好些,邮件不用人背用马驮。但是不论人背还是马驮,行走林间山路,困难都不小。绵延的山路伸向大山深处,冬天路旁山阴处还积存着残雪,走在山坳里还得当心摔坏了邮包。再后来,高桥沙拉箐到东坡公路修通了,人背马托的这条邮路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以后我就真正成了乡村邮递员了,分片区送邮,直接对用户,有多少邮件就要跑多少户,也是三天一个来回。成立尼嘎古邮电所后,我担任所长。我们三人一个所,乡邮员的活计仍然要做,同时还要兼任电话线路维护员。背着邮包走村串户,日复一日,为了能按时将邮件送到用户手中,心中想的就是快走。穿梭于山路之间,午饭是没有正点的,饿的时候,找个村子随便弄点吃的,渴了便停在山谷里,用手捧上几口水。

多年来,我家里的孩子和地里的活全由爱人和年迈的老母亲负责。每当看到爱人和老母亲在地里忙碌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说起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准时将报纸和各种信件递到用户手里,这是我最满足的事情,也是邮递员的一份责任。

也许是乡邮员工作最深入、最知晓民情之故,人民选我当了楚雄州人民代表,而且一当就是三届共十五年。当人民代表就是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到人民群众中,办好人民群众的事。三十年,我一直就是背着邮包走,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只有坚守。也许是自己在乡邮员岗位上兢兢业业、长期坚守。党和人民给予了我很高的荣誉——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劳动模范。

1997年我光荣退休,在家养老还真不习惯。何况在乡村邮路上走了三十年,退下来还真舍不得,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苦惯了,我闲不住。想想过去,对家庭亏欠太多,退休后力所能及为家庭做点事。走下邮路扛起锄头扬起牧鞭,下地干活上山放牧。十余年来退休不退劳,也有苦有乐。毕竟老啦,儿孙都大了,有自己的事业。退休十余年,组织一直关心着我们,每逢节庆送来劳模慰问金、慰问品。依儿孙们的劝吧,我如今可是好好享享清福了。

想想过去,可真不容易啊。而今政府部门实施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公路,尽管户户通电话,山里的土路虽不太好走,路面上遍布坑洼,但能骑摩托车投递少花费时间,投递工作比原来方便多了,投递量也小了很多。尽管通信发达了,乡邮员也少不了,但人民群众仍然需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