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散射与反射

散射与反射现象是中学物理课上教授的光学原理,与摄影息息相关。虽然光速是已知物质的最快速度,但是我们可以试想:光束在极慢的速度下,分解成一粒粒光子,在不同分子上面跳跃、闪躲、折射,按自身规律“舞蹈”,形成光的魔力。也许在摄影术发明之初,那些透过暗箱描绘世界的画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被透镜的反射图景所震撼,就努力尝试一切方法,要把影像固定下来。 毫无疑问,散射与反射都跟光有关,而光是塑造物体外形最重要的媒介,是摄影前期的必备条件。广大热衷拍摄风景的影友,在空气质量好时拍摄到的蓝天,就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颗粒物与非常小的水汽分子,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并折射,形成了我们所见的“蓝天”,成为最佳“背景布”。

恋绿  战群 摄

点评:绿叶与铁索,暗喻鲜嫩与恒久、柔软与坚硬。光线照射在叶子上,象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画面元素简洁,背景纯净,象征意味大于视觉效果。

晨曦  陈富生 摄

点评:作者利用水中倒影试图增添构图的情趣,画面偏灰,建议后期调整得更通透一些。如果把照片顺时针旋转90度,再取名“水上东方明珠”,是否更有趣味呢?

质感  黄保义 摄

点评:此幅照片通过在相同容器阵列中摄取人物形象,使这位妇女成为视觉焦点。黑白影调以黑、灰为主要色调,显得厚重,如果将人物面部调亮一些,会更“透气”。

醉美夕阳  王传照 摄

点评:夕阳被天空和水中倒影的云层包夹,犹如蚌中的珍珠,地平线上的城市景观增添了人的痕迹,好似微缩模型一般。美中不足的是天空处理得过蓝,显得有些不真实。

利用散射现象,加上逆光拍摄,是摄影人常用的烘托气氛的手法之一。晨雾、浓云、山雨、冬雪等特殊的天气场景,阳光透过林间密叶、乌云形成丁达尔效应的光线,以及霓虹都市里带有科幻色彩的光柱,都是传达我们浪漫想象的对象。受我国南宋画家马远《水图》的影响,日本艺术家杉本博司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利用光的散射现象而成的《海景》(Seascapes)系列。其中几幅海天交接,水汽蒸腾,好似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令人浮想联翩。这就是在散射现象的作用下,天空变成了巨大的“柔光箱”,为广阔无垠的海面“打光”,最终形成具有禅意的画面。另外,在一些时尚摄影作品中,摄影师为了追求特殊气氛而使用造烟、造雾工具,也是为了追求同样效果。

奋力拼搏  易军 摄

点评:三条龙舟由近及远,让观者明显感受到构图的前、中、后三个层次。近处抓拍生动,似乎能听到运动员划水的声音。建议降低快门速度,进行追随拍摄,以增加动感。

专注  谭英 摄

点评:此幅照片构图讲究,光影感强,将陶罐匠人的日常瞬间刻画得专注而肃穆,不失为生动的佳作。建议尝试将背景稍微压暗,人物区域提亮,以更加突出主体。

森林奇景  罗辑 摄

点评:太阳从云层中露出面庞,光芒经过散射,使森林小亭形成剪影。前景亭子和人物在逆光中显得光线不足,而且在构图中比较抢眼,消解了“奇”景的意义。

捕鱼夕阳里  李永光 摄

点评:夕阳中的捕鱼者与渔网构成的几何图形撑起了整个画面,光影感强,具有浪漫的气氛。画面各元素所停落的位置可再提炼,尝试多换几个角度拍摄。

反射现象也是摄影用光的“利器”之一。利用漫反射原理形成的补光器材(不同面料的反光板、浅色墙面等),为拍摄提供辅助光源,可以将被摄对象的明暗交界线柔化。

许多摄影师通过镜面反射表达和展现主题。水面、玻璃等镜面倒影,能形成对称式构图和多重曝光的效果,让画面富于趣味,使空间透视更加复杂,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首先映现在脑海中的就是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作品《巴黎圣拉萨车站后面》,中年男子跃过水面,与后方广告牌女郎相映成趣,画面如果没有倒影,平衡则被打破。另一位常利用镜面反射的名家是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他擅长在现代都市的街边橱窗中攫取影像,通过反光形成多重曝光的效果。再翻开摄影师的自拍史,他们对着无处不在的镜面、玻璃等反光体,或娱乐、或认真、或游离、或投入地记录自己,为我们观看其内心世界提供了一条映射通道。

旋转人生  梁芳 摄

点评:侧逆光突显手和陶罐的质感,在黑色背景中,高光部分闪烁着光芒。最动人的是左手划过瓶口的动作,显得小心翼翼,手的温度和触感似乎传递到了容器上。

金沙滩  唐金刚 摄

点评:此幅照片没有沿袭“广角大风景”的传统套路,而是用长焦镜头截取局部。方形构图提炼了观看空间,压缩了景深,显得更为抽象。金色与蓝色形成对比色调,装饰效果不错。

晨练  郑金美 摄

点评:丁达尔效应作用下的晨间树林具有油画效果,一条条光柱在后期作用下增强了效果。黄叶与树干的冷色调形成对比,人物的玫红色衣服显得突出,晨练动作准确点题,画面具有稳定感。 散射与反射现象是摄影用光造型的重要依据,也为摄影表达提供了多重空间与趣味。物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光”媒,将影像在我们心中散射开去,进而产生美的回想。

滩涂晨韵  林祝雨 摄

点评:日出前阴影里色温较高,画面偏蓝,增添了早晨冷峻的韵味。模糊感的制造增强了枯苇秆的动态效果,虚虚实实的倒影使画面显得纯净。不足的是滩涂中下部一条黑色区域贯穿左右,消减了纯净的效果,建议避开。

晨牧  龚新 摄

点评:晨光经过雾气的散射,形成穿越树林的“耶稣光”,成就画面的氛围。牛与主人虽然占比小,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展现出一派田园生活的安逸。右边前景树干略显杂乱,稍加剪裁则画面会明亮一些。

赶海  吴海平 摄

点评:反射的倒影经过后期翻转,模糊了现实与镜面世界的边界。两位人物的身影好似油画笔触描绘而出,又像皮影戏里的剪影形象。美中不足是画面略显单调,加入前后景环境会令人产生更多遐想。

大提顿山日出  李建忠 摄

点评:大提顿山是美国西北部冰川山区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4000多米。冰雪山头在太阳的作用下呈现出紫红色,左右两边显得空旷,建议用长焦构图,集中表现山峰和倒影,让观者领略山峰细节。

圆明新园夜景  康华阳 摄

点评:中心对称的圆明新园,在黑色夜幕中显得特别突出。从单幅角度来看,可以趁天色未黑时拍摄,加上天空细节,不致使画面显得突兀与单调。

上学路上  郭怡欣 摄

点评:可爱的红、蓝、黄、粉色犹如笔头轻轻点上。水面反射的倒影形成对称式构图,更增添了氤氲的意境。构图时上下空间能多取一些,画面会更“透气”。

暮海蚝情杨阳传 摄

点评:海面将夕阳的倒影散射反射,展现出一片渐变的粉红色,与下方海面呈现出的蓝色调形成对比。小船剪影与围栏构成了画面的框架,但是这些框架略显凌乱。

静的音符  孙树民 摄

点评:作者利用池水反射与建筑本身的特点,从中摄取了好似一连串音符的画面,只是碧绿的泳池未充分见光,色彩稍显不饱和,右边绿色植物也显得暗淡和多余。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8·78·12版

文字 | 宋毅

编辑 | 唐瑜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