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融媒体看河南!见证卢氏县的幸福生活

扶贫,究竟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网络图片

10月18日,全国融媒体看河南采访团的50多位记者编辑深入三门峡山区,共同见证了一个村庄以文明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带动村民共奔富裕路的蝶变故事。

网络图片

卢氏县山奇峰险,水美景秀,被誉为河南的“小西藏”。而在西北部深山区的双龙湾镇,坐拥国家4A级景区,称得上是卢氏的明珠。

东虎岭村:几句顺口溜 为何让这个村百姓找到了金山银山

“爱党爱国爱咱家,遵规守纪不违法。非法活动不参加,学法用法人人夸……尊老爱幼家风好,互帮互助品德高。易风移俗抓得牢,致富路上学帮超。”在卢氏县双龙湾镇东虎岭村的文化广场上,写着宣传“守法户”、“诚信户”顺口溜的宣传画随处可见。这,正是该县开展争创农村文明诚信家庭活动的一个缩影。

“别看几句顺口溜,作用可大着哩。”双龙湾镇党委书记李清东告诉采访团,刚来双龙湾的时候,这里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村民争当贫困户,以当贫困户为荣,二是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当了贫困户就觉得自己啥也不用干,坐在家里等着政策,一有不满就上网四处发帖,不合理的诉求到处都是,可以说整个镇上的精神风气比较糟糕。

“穷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安于贫穷。建立良好的家风村风是致富的第一步。”李清东介绍说,双龙湾镇抓住全县开展争创活动的契机,从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家风指标入手,结合责任意识、信用观念、履约保障等标准,大力开展“标兵户”、“文明户”、诚信户、守法户评选。

“党员干部、驻村书记全程参与,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形成了一股热潮。”

当地还结合金融扶贫,出台激励政策,标兵户可以增获金融贷款额度10万元,参加全县各类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多项举措并行的努力下,2017年4月,双龙湾镇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明村镇,全镇共评出标兵户32户,文明户686户,诚信户1255户,守法户2477户,全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前一段还有村民找我抱怨,说为啥俺家只评上了守法户,人家评上了文明户。你看,大家还争上了。”他笑着说。

好的风气带来的是安定团结。来自卢氏县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元至9月,全县共立刑事案件与去年同比下降6.5%;今年元至9月份,县信访局共接待来访群众批次、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17%。

网络图片

俗话说得好,人有劲头志气高。精神头有了,致富的办法也就多了。

66岁的周建方一家如今经营着20多亩连翘地,每年秋季果期,青色欲滴的连翘随风摇曳,气味醉人。周建方告诉采访团成员,靠着这20多亩地,每年他能获得5万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几千元钱的年收入翻了十倍。

两个月前,老周又和经营餐车的儿子谋划了一个大生意: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的大房子经营农家乐。

“加上今年十一,两个月我挣了这个数。”他伸出两个手指比划,“两万”。如今,说起一家过的日子,老周脸上风刻的纹路总是瞬间舒展开来,露出发自内心的开心笑容。

结合扶贫搬迁政策,东虎岭村以原始古朴为特色打造特色风情民居40套,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聘请专业人员管理,真正让贫困群众搬的出,稳得住。

目前,全村已建成农家乐15家,全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60余万,带动82户262人实现增收,40户贫困户172人实现稳定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由51.6%降至1.8%。

网络图片

中国日报记者沈洋感慨道,以前一说扶贫,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只会想起来给钱给物,而河南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做得很好。扶贫先扶志,致富靠个人。只有解决了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建立起长效的脱贫机制。这里,我要给卢氏点个赞。

“扶贫首先要扶智,要扶志。”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环球网特约评论员杨建国点评说,治穷要治穷根,之所以“有的人守着地挨饿,有的人白手也能起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激发起内生动力。

杨建国说,扶贫要有魂,有根,还要有形。而魂和根就在于能否从深层次激发起村民致富的干劲儿。

“卢氏县的文明诚信创建活动可以说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比如老周一家,原来土地就是土地,一年只有几千块钱,而有了致富的劲头,想法和路子就层出不穷。今天种了连翘,明天还能想着法干点农家乐。”杨建国说,像卢氏这样山美水美、自然资源丰厚的秀丽之地,可以说遍地是珍珠,只要找到精神文明建设这条线,就可以把豫西的宝贵资源串珠成线,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杜关镇:贫困户免费住进新楼房 孩子家门口就能上学

居住条件恶劣,是许多大山深处贫困户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让贫困户走出大山,正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

网络图片

10月18日下午,全国融媒体看河南采访团来到位于卢氏县西北的杜关镇,见证了当地居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的幸福生活。

位于卢氏县杜关镇的杜荆河畔小区是当地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走进小区,13栋崭新的楼房排列整齐。随处可见的凉亭内,老人、带着孩子的妇女三五成群,一起说着家常,看起来十分安逸。北沟村村民韩国锋一家就住在这里。

韩国锋家是当地划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父母和他的兄弟都不具有劳动能力。一家七口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韩国锋在郑州打工,每年两万多元的收入要撑起这一大家子的开销,压力巨大。因此,一家人常年住在北沟村的四间瓦房里,用他的话说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现在和以前相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韩国锋告诉采访团成员,两个月前,镇上为贫困户建的房子完工了,他家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125平方米的新房,交房的时候屋里经过简单装修,一分钱没花。

“我又自费8000块钱买了彩电和家具,一个新家就齐活了。”他说。

韩国锋的新家里,一切都锃光瓦亮,新买的彩电旁边,放着一家七口人搬进新家后新照的全家福,述说着平凡中的幸福。“多的我也说不来,就是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韩国锋感慨道。

网络图片

易地扶贫搬迁不光是分了房子,当地还在搬迁安置点建起了学校等配套设施。韩国锋说,以前大儿子在邻村上学,来回至少十里地,由于山路难走,上小学就开始住校,一个星期才能见上一回。现在,小区门口就是学校,孩子秋季就已经在家门口上了学。

解决了房子和孩子的问题,韩国锋没了后顾之忧,他告诉采访团成员,自己打算大干一场,根据对贫困户的补贴政策,包点大棚种植香菇。

网络图片

“我们小区里有一条路就叫民心路,大家都觉得这路名起得对,起到心坎里了。”如今,只要一谈起今后的日子,韩国锋总是满脸憧憬,黢黑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

杜荆河畔小区总投资4800万元,共安置了276户像韩国锋这样的贫困户,解决了900人住的问题。杜关镇党委副书记陈展介绍说,该镇共有4503户17732人,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185户3481人。

“要致富,首先要让贫困户走出大山。为此,我们沿杜荆公路两侧修建了四个安置点,按照每人25平方米、封顶125平方米的标准,免费给贫困户分了新房。除杜荆河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外,草店村易地搬迁脱贫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05人,幸福显众易地搬迁脱贫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43人,冠云山居易地搬迁脱贫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36人,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除了让老百姓“搬进来”,当地还围绕“住得好”,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一所小学、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卫生室和一个双扶驿站,投入两千多万元对镇区中学和镇卫生院进行提升改造,办学条件和医疗水平大大提升。

陈展告诉采访团成员,该镇十三五期间供需搬迁贫困户459户1532人,目前,搬迁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网络图片

一天走访下来,卢氏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采访团的50多位记者编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江西日报江西手机报首席记者周双萍表示,从上午的双龙湾镇到下午的杜关镇,两个地方的易地搬迁点虽然风格不同,但却有几个最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当地政府配套设施很齐全,建设速度很快,居住环境很优美,老百姓脸上切切实实地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通过今天的走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卢氏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得这么扎实、到位,说明各级政府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方面,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不搞虚头巴脑那一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解烦忧。这是最让人欣慰和感动的地方。”周双萍感慨道。

来源: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陈静

见习编辑:苏宝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