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票非人

金国元帅完颜宗弼(就是小说中所称之金兀术)要南下进攻南宋,便找熟知南宋情况的降将来咨询情况。降将郦琼便当了他的顾问。两人谈论南宋将领,有过一段妙论。

郦琼说:“江南诸帅,才能不及中人。每当出兵,必身居数百里外,谓之持重。或督召军旅,易置将校,仅以一介之士持虚文谕之,谓之调发。制敌决胜委之偏裨,是以智者解体,愚者丧师。幸一小捷,则露布飞驰,增加俘级以为己功,敛怨将士。纵或亲临,亦必先遁。而又国政不纲,才有微功,已加厚赏,或有大罪,乃置而不诛。不即覆亡,已为天幸,何能振起耶?”

核心意思有这么几点:

第一、南宋的大将都是庸人,每每出军作战,主将都畏缩在后方。

第二、即便逼得没办法亲自到前线了,一有事也是弃军先逃。

第三、偶尔打了小胜仗,便虚报战功请赏。

第四、南宋政府赏罚不明,小功给大赏,犯罪不处理。

郦琼的话可信吗?部分可信。首先我们得知道郦琼是什么人。此人是相州临漳人,是岳飞的老乡(岳飞是相州汤阴人),比岳飞小一岁,也在青年时期经历了亡国之痛。他历经几次战斗,归入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刘光世的帐下。

南宋丞相张浚强行剥夺刘光世军权,郦琼和另一大将王德杀了朝廷派来的监军,率全军投降了伪齐,后来金国废了伪齐,郦琼便又成了金军将领。

郦琼的几条分析,明里暗里是在说南宋中兴四大将: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但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基本都不符合,唯有刘光世条条对得上。

刘光世是将门出身,早年随父亲刘延庆参加过收复幽州之战,在四大将中资历最老。宋朝南渡后,刘光世作为宋高宗藩邸旧将,掌握了淮西大军,担负着重要的国防任务。但这位将门出身的将军,却是个临敌怯懦的怂货。

宋高宗南渡后,起初在扬州暂歇,金国骑兵突袭至天长县,高宗派刘光世率军迎战,刘光世极为害怕,部队刚一出,还没到天长便溃散了。

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扣押了宋高宗。刘光世当时是距离宋高宗最近的部队,苗刘二人一向比较忌惮刘光世兵力较多,于是矫诏迁刘光世为太尉、淮南制置使。宋臣张浚在平江,驰书请刘光世率兵杀苗刘二贼救高宗,刘光世却怎么也不肯出兵。

金兵南渡长江搜山检海,南宋隆祐太后在南昌躲避,命令刘光世移屯江州防备金兵。刘光世虽然硬着头皮去了江州,到了那儿却不理军政,每天置酒高会,浑不把大敌当前放在眼里。金兵从黄州过了长江,深入江南几百里,过了三天,居然军中无人知晓。倒不是金兵保密工作做的多好,而是刘光世军中基本戒备工作都没有做好,以至根本无法防备金兵进犯。直到金军打到江州外围,刘光世才知道,没办法,打又不敢打,守也不敢守,只好逃跑。江州一失,南昌就暴露在金军眼前,隆祐太后气的没办法,只好南逃到虔州。

金兵撤回后,留了一部分兵力围攻楚州,刘光世畏敌如虎,虽然拥有优势兵力,却不敢到城下解围。楚州是淮河重镇,失楚州则淮南不好守。楚州守军奋力抵抗,硬撑了一百天,宋高宗也急的亲自写手札催促刘光世援楚州,反复催了五次,刘光世就是厚着脸皮不进兵。为了敷衍皇帝,他只遣王德、郦琼领一些小股部队,到外围骚扰一下金兵,然后腆着脸上报时有斩获。最终楚州城破。

对着这些“光荣”的战绩,再看郦琼的评价,其实都是在说刘光世。

刘光世打仗不行,脸皮厚却是无人能敌。连宋高宗都对他无可奈何。他在淮西镇守期间,曾看到干枯的麦秸又长了穗,于是向皇帝上报祥瑞。宋高宗不感兴趣,冷冰冰地回他说:你是个将军,啥时候你有了十万铁骑,这才是最在的祥瑞,其余的都没什么意思。

即便如此,刘光世还得觉得国家离不开他,自物感觉非常良好,他曾经入朝面见宋高宗,大言不惭地说:“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

宋高宗直接怼回去:“你不能老是说大话啊,还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刘光世后来被张浚罢了兵权,在京师当了个无权无兵的闲官儿。谁知反倒因祸得福,因为手里没兵,没被秦桧猜忌打压,得以善终。只是对大宋朝来说,这样一个水货当了数十年大将,还被誉为中兴四大将,真是国家的悲哀。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