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着人才,碰撞着思想,交流着文化。一所民族高校,就是一座各民族青年荟萃的训练营、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向内凝聚着智与力,向外散发着光和热。

坐落在武汉南湖之滨的中南民族大学,秉承着“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理念,在近70年峥嵘岁月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民族英才,也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学校曾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称号,成为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

“好巴郎”工作室

这里走出了一批“好巴郎”“好古丽”

“好巴郎”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好巴郎”“好古丽”。   中南民大党委宣传部  供图

“巴郎”,在维吾尔语中指小伙子。“好巴郎”工作室,顾名思义,是培养优秀年轻人的平台。这个由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创立的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名副其实地培养了一批“好巴郎”“好古丽”(姑娘)。

维吾尔族姑娘阿依佐合热·图尔贡看上去十分娴静,但说起“好巴郎”工作室却滔滔不绝:“我曾是‘好巴郎’工作室的受益者,如今是‘好巴郎’工作室的运营者。”

4年前,阿依佐合热读大一,而彼时“好巴郎”工作室刚创建。这个来自新疆和田的姑娘,面对内地的大学生活茫然无措。“我有很多想法,但不敢说,因为我的普通话太差。”阿依佐合热说,“我也渴望去做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但因为上大学前从没做过实验,我很害怕。”

彷徨之际,“好巴郎”工作室向她伸出了援手。工作室是中南民大毕业留校工作的维吾尔族学生玛丽亚创立的,她从学生到辅导员的经历就是一个鲜活的励志故事,直接激励着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

在“好巴郎”工作室老师一对一的耐心辅导和帮助下,阿依佐合热鼓起勇气,主动到公共场合与其他人交流。

“刚开始,我有各种恐慌情绪,但一年后,我慢慢适应了,越来越自信。”阿依佐合热说。刚上大一时,她的成绩在本专业162人中排倒数第十,大二时她的排名就进了前80名,大三时她拿到专业奖学金,大四时被保送研究生并留校任辅导员。今年暑假起,她接过了“好巴郎”工作室的接力棒。

曾经仰望别人,如今成了别人仰望的对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巴郎’工作室就是要发挥这种正向激励作用。”中南民大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金军说。

马军虎大一时挂科3门,在“好巴郎”工作室听阿依佐合热讲了自己的故事后,他暗下决心:“我也要像这个学姐一样!”现在,他的成绩从班上倒数第三跃升到前五名。

“‘好巴郎’工作室以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学业成绩为核心,通过促进各族学生共同进步来增进民族团结。”金军介绍,由于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加之学习理科难度较大,刚进校时有40%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考试挂科超过一门。“好巴郎”工作室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课下学业辅导,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学子补学业短板、奋起直追。

在加入“好巴郎”工作室的老师中,既有“楚天学者”、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的优秀教师,也有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他们以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呵护着各族学子。

教师孟艳艳怀孕期间,在没有空调的小会议室给学生们补课,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学生们听得认真,她讲得更起劲。

“‘好巴郎’工作室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老师能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辅导,效果显著。”“好巴郎”工作室指导老师文田说。

“靠近你,理解你,让我们在一起。”为了走进学生心里,近年来“好巴郎”工作室开展了“好巴郎走边疆”等活动,辅导员利用寒暑假走遍了甘青宁新藏等省区,走访了上百户学生家庭,了解到很多边疆学子不为人知的家庭困难和心理创伤,回校后着手帮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师生之间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走访学生家庭,很多学生和家长更信赖学校了,向老师打开了心扉,这是良好教育的开端。”金军说。

通过4年的实践,“好巴郎”工作室摸索出一套师生互动、学生互学、家校互联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帮助600多名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解决了学业、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许多刚踏入大学校园时成绩排名靠后、自卑内向的少数民族学生,成功实现了“逆袭”,有的考取了研究生,有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赛事中斩获大奖。

给他一份关爱,还你一个惊喜。当边疆少数民族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越来越自信地拥抱自我、拥抱社会时,我们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就多照进来一缕和煦的阳光。

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

抓关键少数,以点带面育优才

“民大节”上,各族同学共同跳起竹竿舞。

在中南民大,提起最喜欢的学校活动,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民大节!”每年的“民大节”不仅是学校56个民族学子的大联欢,有各民族歌舞、美食、游艺、体育等活动,还吸引了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成为武汉市大学生的盛会。

“民大节”的策划者,来自中南民大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从第一届美食文化交流节到第二届民族风情文化展,再到第三届“茶马古道民族缘”、第四届“丝路情缘”和第五届“五色华年”活动,在“民大节”日臻精彩、成为中南民大的品牌活动之时,骨干训练营的学子们也在一次次设计、组织、协调活动的过程中成长、成熟。

“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建立的初衷,是发掘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中的带头人,希望他们担当重任,能号召和带动其他同学。”中南民大党办主任王怀岗说。2013年,时任中南民大学工部部长的王怀岗牵头创建了骨干训练营,还亲自谱写了营歌:“修德历练,见龙在田,胸怀天下,心系祖国和家园……”

艾力亚尔·克里木是骨干训练营的指导老师,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艾力亚”。“每次举办‘民大节’的时候,艾老师都从头到尾参与,和我们一起作策划、定方案、打报告、申请场地。他就像我们的贴心大哥!”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任鹏飞说,正是因为有了骨干训练营的经历,让他坚定了去西藏支教的决心。

从中南民大毕业后留校工作的艾力亚阳光、帅气,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对待顽皮的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学生艾力卡尔一学期要重修15门功课,艾力亚对他说:“你每天早上7点半到我办公室报到!”就这样,在艾力亚的监督下,艾力卡尔不得不每天坚持学习。今年,艾力卡尔不但顺利毕业,还考取了湖北省选调生。“那时候真是恨死他了,现在真是说不出地感激他。”艾力卡尔说。

“有些孩子是你越管他越服你,当然不仅是管他、监督他,还要关心他。”艾力亚说。为了及时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表现,艾力亚又组织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训练营,为学业落后的学生制订帮扶计划,进行一对一辅导。

为了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内地生活,艾力亚每周末都带着训练营的学生,提着新疆特色干果,到武汉市的敬老院、孤儿院慰问老人和小孩,教他们跳民族舞蹈,给他们讲述发生在边疆的感人故事。

“艾老师,我有了一位汉族妈妈,我在武汉也有家了!”当维吾尔族学生艾力夏提兴奋地说起自己在敬老院与一位老人结为亲戚的过程时,艾力亚感动而欣慰。

“通过这些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存在感,增强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艾力亚说,“我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学业掉队,不让一个学生价值观错位。”

如今,少数民族骨干训练营已培养骨干人才150多人,其中不少人成为优秀毕业生,买合巴、阿拉木斯江等从训练营里走出的学子,已经进入高校担任辅导员。

从民族团结的受益者到民族团结的守护者,艾力亚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子稳步前行。

中南民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昌珠镇完全小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中南民大党委宣传部供图

研究生支教团

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

在中国-尼泊尔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陈塘镇,有一座珠峰国界线上的高原书屋,这就是陈塘镇上唯一的学校——陈塘镇中心小学内的书屋。这里有2100册图书、350套绘画用品、350套文具用品,而这个书屋是由中南民族大学的学子们倾力援建的。

作为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马万玲亲眼见证了这座“国门书屋”的建造过程。“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句支教口号深深打动了马万玲。2016年7月,她踏上了前往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支教的征程。

在西藏,马万玲和队友们发现,这里的孩子很难读到课本以外的图书。孩子们天真烂漫,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马万玲告诉他们:“这个理想,唯有好好读书才能实现。”

为了用书籍打开孩子们的眼界,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规划了“民大书香伴格桑——高原书屋”项目。项目以在西藏建立书屋为基点,开展“笔友计划”“图书漂流”“书香伴我行”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我曾问孩子们最想读什么书,他们说喜欢漫画。于是,我们选购了很多图画书。”马万玲说,考虑到很多藏族孩子还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们尽量选择图多文少的图书。“我们不光是买书,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阅读。”

截至目前,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已在西藏建立了56个高原书屋,覆盖中小学生5000余人,购置图书的总价值约2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们还发起了“寒冬将至,给学生一杯热水”众筹活动、藏族贫困学生新年心愿认领卡计划等活动,为西藏孩子送去温暖。

“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你们”,2002年至今,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已在西藏山南乃东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长期定点扶贫工作,多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奖项。

“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中南民大从没忘记自己的使命。

“伴飞”计划

服务当地,反哺教育

“你们无私的奉献、辛勤的付出,深刻教育和影响了我校的新疆内高班学生。他们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真情;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成长。”今年4月,适逢中南民大举办“伴飞”计划表彰活动,武汉市东湖中学校长陆先泽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伴飞” 计划是由中南民大各族志愿者牵手武汉市8所学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武汉作为开办有西藏中学、内地新疆班的城市,每年都要接纳大批西藏、新疆的学生,这些孩子年龄较小、普通话较差,学业和心理上难免存在障碍。“‘伴飞’计划就是‘大手拉小手’,让大学生通过学业帮扶、亲情陪伴等方式,呵护中小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中南民大团委书记祁帆说。

“姐姐,我不敢和别人说话,我想回家!”“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去勇敢面对,姐姐帮助你好不好?”在武汉市东湖中学,回族大学生蒲虹竹遇到了一个腼腆的维吾尔族女孩,起先她的普通话很差,只能靠在手机上打拼音来倾诉自己的苦恼,幸好耐心的大姐姐体察到她的难处,不断鼓励她挑战自我。

3年过去了,现在这个女孩已读高三,性格越来越开朗。像这样的例子,在“伴飞”计划中比比皆是。“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我们的陪伴和辅导,新疆班孩子不但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学业成绩普遍提高了20分到40分。”蒲虹竹兴奋地说。

成绩的背后,是志愿者们持久的付出。每周日一大早,蒲虹竹和队友们就赶往东湖中学,陪孩子们度过一上午,一对一地辅导学习、一起做游戏。“起先参加的只有20多人,现在已经有近百人了。”蒲虹竹说,“不过我们不是最辛苦的,去武汉西藏中学的志愿者每次往返就要花4个小时。”

尽管辛苦,但是志愿者基本都能坚持一两年。“‘伴飞’计划已经形成了常态机制,一年年接力不断。‘伴飞’的运作也日趋规范,哪个学院的志愿者对接哪所学校、帮扶哪块内容,都是很具体的。” 祁帆介绍,比如文学与新闻传播传学院帮扶普通话,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理科院系帮扶数理化,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则帮助开展音体美活动,各学院志愿者各展所长,优化资源配置。

自2012年以来,中南民大已有3000多名学子投身“伴飞”计划,累计帮扶中小学生逾8000人。“我们的努力,让民大志愿者的笑容温暖了56个民族的孩子。”中南民大团委副书记杨晨的话,道出了所有“伴飞”志愿者的心声。 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从彩云之南到青藏高原,从州市到省区,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掀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高潮,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争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究竟有哪些路径选择和经验方法?为此,中南民大在全国民族院校中率先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发挥了智库的作用。

在中南民大经济学院,有一个特殊的研究机构——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这是国家民委2013年批准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研究机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研究中心虽然挂牌在经济学院,但实际上从事的是跨学科研究,除经济学外,还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法学乃至体育学等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庆雷介绍,研究团队重点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文化体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4个方向。

搭好平台,人才汇聚。目前,研究中心有博导级智库成员25人、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兼职研究人员16人,已发表了若干专著、论文,并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国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学术研讨会。

“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有一个研究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孟庆雷说,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为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肖静芳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制作/彭凤平

长 按 二 维 码

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