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祥云:昔日“旱坝子”,今朝“鱼米乡”!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

40年来,时光荏苒,日新月异,祥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秋时节,走进彩云之乡的祥云,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果园里,一棵棵梨树上挂满了果大味甜的红梨,惹人喜爱……彩云之乡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景象。

祥云县是全省有名的老旱区,干旱缺水是制约祥云发展的主要瓶颈,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祥云县举全县之力大兴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昔日的“旱坝子”,已经成为“鱼米乡”。

六七十年代,祥云县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用人背马驮、手推车兴修了普淜水库、新兴苴水库、浑水海水库、小官村水库、邵家水库等一批中型水库,创造了“高原出平湖”的奇迹,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祥云受干旱缺水的影响,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兴修了一批水库,干旱缺水的面貌得到了改善。2011年,祥云县提出了“立足生态、兴修水利、做强产业、经营城市、突出科教、和谐发展”的思路,水利建设再次迎来了大发展。

国家和省州对祥云县的水利建设十分关心,从资金上、项目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青海湖被称为祥云的母亲湖,2009年至2011年,由于遭受持续3年的严重旱灾,湖底开裂,成为枯水湖。201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经过多次调研、充分论证、严格评审,投入资金3.4434亿元援建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即青海湖一期工程)。水源工程当年建成当年受益,不仅有效解决了祥云人民生产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彻底更新了湖边群众观念,极大丰富了湖畔产业,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当地群众称赞这个工程是“德政工程”“ 利民工程”。

继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成之后,州委、州政府站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确定实施大理祥云青海湖二期工程。工程于2013年12月29日启动两个控制性隧洞工程,其他工程于2015年9月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82亿元,2017年4月18日工程全线通水试运行,12月8日运行调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需水量也不断加大,按现有水利设施的蓄水量,与基本的需水量缺口较大,干旱缺水依然是制约祥云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城镇供水、农业用水,祥云县于2014年11月投资4.97亿元新建清水河水库,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开始蓄水,再次创造了高原出平湖的壮观景象。

在狠抓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灌区建设项目、爱心水窖建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渠系配套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年实施。目前,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6件、小㈠型水库11件、小㈡型水库265件、小塘坝2068件、水窖(池)51424个、泵站263处、机电井6462眼、人力井48182眼、输水管道850公里、三面光沟渠1427.42公里,水利设施总控制水量达2.19亿立方米,是1978年1.29亿立方米的1.7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祥云县已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73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多库联合调度,相互补充,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投资近5亿元的万花溪水库即将开建,滇中引水工程顺利推进,在不久的将来,祥云人民梦寐以求的“旱坝变绿洲”的梦想将变成现实,一幅“田园风光无限好,鱼米乡里瓜果香”的美丽画卷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图文作者  祥云时讯记者魏超鸿  通讯员刘从伟

责任编辑  魏超鸿

图文审核  胡林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