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每天路过的街道、生活的地方都充满了成都独有的味道——小时候路过巷子街口,总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川剧茶馆,但是从未走进去过,桌上的盖碗茶与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总觉得与自己格格不入。

序曲

随着时间的流失,这种川剧茶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了,只有在宽窄巷子、锦里这些旅游景点里才能看到。穿上川剧戏服、画上油彩脸谱,和游客合影的川剧演员在这里非常常见。原本在我心中“高大上”的存,如今变成了招揽生意的噱头。

川剧,真的变成了这座城市的“附属品”了吗?

入戏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对川剧的了解就是“变脸”与“喷火”,包括我。

转折点,出现在了2天前。一场由四川蜀蓉戏剧社主办的首届中小学生戏曲传承成果展演在锦城艺术宫上演。

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表演了一出川剧戏歌《九天开出一成都》,竟然让我慢慢对川剧产生了兴趣,川剧表演也不仅仅只是变脸与喷火表演。川剧可以和诗歌结合,可以和流行歌曲交相呼应,甚至,它还能变成一套活泼好玩的广播体操。

看着舞台上一个个小演员用川剧的唱腔唱着“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如图画”时,仿佛成都的城市之美,立刻生动的展现在你的面前。此前不懂川剧是因为听不懂他的唱词,现在能听懂之后慢慢觉得它很有意思。

赏戏

本以为这次蜀蓉戏剧社的成果展演只是一个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舞台,没想到能看到极具专业范的川剧功底。这个小姑娘表演了一段《人间好》,小小的身体跟着音乐,动作时而细腻深刻时而生动有力,与鼓点配合的刚刚好。每一次走步、下腰、压腿、旋转都做的行云流水,获得满堂喝彩。本不懂川剧的我也被深深吸引、目不转睛。

这段极具功力的表演获得了第22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业余组金奖,与此同时,川剧片段《江姐》获得了最佳集体节目奖。

至于为什么这段川剧《江姐》会拿下大奖,除了表演,更在于该剧所传达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这一代新中国如何而来,同样也教会了下一代什么叫做不屈的精神。小江姐,虽稚嫩,但提拔的身躯、目光如炬的眼神,你仿佛能看到,川剧乃至艺术所能起到的启示意义。

传戏

欣赏完这一出出精典川剧曲目,很为这些小演员感到自豪,也为川剧的未来感到欣慰。成果展演结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蜀蓉戏剧社的终生名誉顾问许倩云被请上了台,她为川剧能有今天的蓬勃朝气而热泪盈眶。当天,是这位川剧国宝级艺术家90岁的生日,她收下了一名年仅8岁的关门弟子。许倩云老师说了很多,但是我记得最深的是那句——“谁爱川剧,她就爱谁。”

是啊,谁爱川剧,我就爱谁——因此有了四川蜀蓉戏剧社的诞生,它爱着川剧这个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文化,也爱着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来自成都数家中小学校,四川省列五中学、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境界分校,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成都市成华小学……很难相信,川剧,就这样走入了我们的主流校园里。

当年的那个我,曾感叹传统文化在民众中的流逝,从曾经的主流文化到被逐渐边缘化。好在,所有的这些不仅我看到了,更多喜欢传统戏曲的人也看到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看到了。戏曲要发展,戏曲要传承,因此,国务院办公室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而经过最后的政策调整及规划,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6部门在今年年初发布了《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

四川蜀蓉戏剧社,通过一场汇报演出,让我们看到了其存在的价值。它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传统文化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兴趣爱好。我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曾经单一的舞蹈到如今的音乐、体育,而传统戏曲让这一切看起来又如此时髦。身段、妆面,谁不爱美?咿咿呀呀更是成为了一种血脉相连。

而正如四川蜀蓉戏剧社社长张庭秀所说,戏剧社不但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要为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的观众。而这,表现在了那场汇报演出里,观众里有更多来自于成都中小学的学生,有家长、老师,还是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还带有丝丝情怀的人。

希望不灭,传承不灭。感谢这一场演出,感谢四川蜀蓉戏剧社,或许下一次,我身边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去加入这场“时髦的艺术之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