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部《都挺好》写尽了中国家庭鸡毛蒜皮的腌臜破事儿,精准撕开原生家庭最痛的伤痕。

如今,一部《小欢喜》又以“高考”为切口,将中国家庭的另一个横截面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小欢喜》里三个备战高考的家庭不仅面对着升学压力,更面临着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难题。

在三组家庭一次次冲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中国家庭的共鸣点:”中年人的生活太平庸,未成年的孩子不完美。”

虎妈猫爸式的方家,有海淀学区房,家庭和睦,孩子孝顺,但父亲方圆(黄磊)人到中年失业,为了孩子情绪不得不假装继续上班,只能深夜喝醉的时候偷偷哭一场。

母亲童文洁(海清)面临职场滑坡,只能用牙尖嘴利继续武装自己。

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有没有回想起那些年被高考支配的恐惧?

他们带出的儿子脾气好情商高,乐于助人朋友多,就是不爱学习,跟回回考第一名的侄子一对比,简直要烂在泥里。

方家开始焦虑:怎么费了这么大心思,教出来的孩子还是这么普通?第二组单亲家庭乔家,单身母亲宋倩(陶虹)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把全部希望寄托给女儿,强势干预女儿生活每一步。

女儿成绩优异鲜少话语,对宋倩却一直抱着疏离感,甚至有些自闭,单身中年妈妈早已经失去了追寻自我的勇气,又即将把孩子磨成碌碌平庸之人。

宋倩不懂:当妈的永远不会害女儿,为什么就不能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官员家庭季家,季胜利(王砚辉)常年在外缺席孩子成长,工作回来成了家里的外人。

在国产教育剧里,这种家庭是非常少见的,但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留守家庭”。

6年的陪伴缺席,回来就指手画脚,让儿子季杨杨(郭子凡)心存疙瘩。

季家不懂:为什么季胜利努力弥补隔阂,最后都能变成剑拔弩张?“

这部剧播出后网上讨论声不断,有人说父母太自私,有人说孩子不体谅,隔着网线吵起来的不在少数。”

有人说中国式的父母总习惯用自我牺牲式的伟大,把爱变作武器,逼着孩子就范,让他们变得听话、完美、与众不同。

他们承认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不够,承认补习班报得太少,承认自己不够严厉……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极端的爱伴随着极端的回报,父母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用尽一切力气不希望孩子平庸,这是大多中国家庭矛盾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希望有林大为、乔卫东这样的爸爸,温和、开明、尊重自己的意愿,可设身处地想想,他们对家庭跟撒手掌柜一样,让他们跟妈妈角色对调一下整天围着孩子转,不出三天都会变“虎爸”。

也有人说,中国孩子不能既要自由,又要享受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可世上的人,除了少部分能成为天才,绝大部分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一上高三,乔英子就被告知:必须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不许玩乐高;不许再去天文馆;少和浑身“坏毛病”的爸爸接触……乔英子被规矩磨灭了活力,开始逃课,成绩下滑。

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认同感,给他们带来了无处不在的自卑感,最后自然成为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要怎么维持家长和孩子的平衡点呢?

教育最大的智慧,是给予孩子信任。中国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恰是试着相信孩子能独自走出自己的路,父母扶持着,但同时放手给他们试错的机会。

《小欢喜》中的方一凡,他对学习不敏感,却在艺术上有天赋,父母又何必要让他把100分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也许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远远高于学习机器。

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多方面发展的空间,才能少一些相互指责,毕竟他们也从来没有要求自己的父母一定要事业有成。

中国式的父母,要学习的路还很长,

中国式的孩子也需要多多体恤父母的不易,

毕竟父母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不要再拿道德枷锁给对方更多压力了。

《小欢喜》并不会立竿见影改变什么,很多父母该焦虑还是焦虑,跟孩子有矛盾还是会有矛盾,但它至少让观众看到了焦虑之余的小欢喜,并给予了观众一些暖心的鼓励和启示。

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能带给人力量的好剧。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一样都不会少,试错不怕,重要的是我们在追逐成功的时候莫要错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小欢喜。

我是影视萌,关注我,给你最冷静的文娱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