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念叨的永远是“妈死了,你心里根本不难受”。

文/ 阿良

本文原创首发今日头条

利用周末的空隙时间,阿良终于看完了之前想看、又一直没空看的热播剧——

《都挺好》。

区别于以往只局限于婆媳矛盾、父母催婚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将视角对准了家庭子女教育,通过此剧,阿良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样的教育观,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儿女。

表面上的完美家庭典范

原本交集不多的三兄妹,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再次聚在了一起。

从表面上看,苏家这一家子和谐的不能再和谐了,绝对是人人心生羡慕的五好家庭典范。

老大苏明哲,自幼成绩优异,本科清华大学,硕士斯坦福大学。后顺利拿到绿卡,定居美国发展,刚买了一栋小别墅,还有一位贤惠漂亮的妻子与一个可爱的女儿。

老二苏明成,普通大学毕业,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娶了位小白领,夫妻俩收入水平中上,有房有车,小资生活有滋有味。

老三苏明玉,从小自力更生,靠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年纪轻轻就已成为集团公司所属分公司的总经理,买得起百万豪车,住得起千万别墅。

这么有出息的子女,邻里邻居谁不得夸上一句?

但这些只是表面风光,这一切如水月镜花般的美好,因母亲的去世而悄然破碎。三个子女们的关系隐患,早在这个家庭给他们成长过程带来的影响下层层剥露——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重男轻女

苏明玉出生在典型的中国式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作为老小的她,从小品学兼优、聪明伶俐,但就因为她是女生,丝毫不受父母待见。

重男轻女在这个家庭,严重到什么地步了呢?

两位哥哥的早餐总是火腿加鸡蛋,而明玉就是一碗泡饭。

两位哥哥渴了有果汁候着,长身体有牛奶泡着,而明玉就是一杯白开水。

明玉几乎要包揽家中所有的家务活,洗菜、洗碗、擦桌子、扫地,就算是特殊时期也没能避免。

二哥明成跟同学出去毕业旅行,要2000块费用,母亲眼睛都不眨就给了;

同一个时刻,同一张饭桌,明玉想买复习资料要1000块,母亲说“那么贵,别买了。”

明玉成绩优异,属班里拔尖的那一拨儿,她希望能像大哥明哲一样考入清华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

母亲却说,你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好的大学,花那么多钱,是没有用的,劝她去读免费的师范大学。

令明玉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二哥要结婚,母亲连通知都没有就卖掉了自己的房间,让已经成年的她要么跟父母同住或搬张床住走廊。

这时的明玉,彻底爆发了。

然而,明玉的爆发没有换来母亲的反省,在母亲看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

“苏明玉,你是个女孩,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你以后还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对苏母来说,女儿终究会嫁出去,不再是苏家的人,现在不给你花钱,以后也不用你养老。

女儿的幸福是可以用来牺牲的,省吃俭用为两个儿子日后的优裕生活做铺垫,不过是变相投资自己的养老事业。

过度溺爱

如果说,明玉在家过得是糟糠生活,那么明成绝对算的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崽了。

明明上有大哥、下有小妹,苏母却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他,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成绩不理想,苏母花钱帮他搞定学校;

受母亲的行为影响,从小就肆无忌惮的欺凌甚至虐打自己的妹妹,暴躁的个性在他身上更是走向了极端。

在初三那年,就因为一本复习资料打了明玉。

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苏母给他安排妥妥的,卖房子换钱去托关系走后门;

结婚没有资金,苏母又卖房筹钱给他,买婚房、婚车、房子装修、办喜酒宴。

关键是,这些钱都不用还,理所当然的花着就行。

活脱脱一个十足的“妈宝男”,标准的啃老族。

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性格

都说父母是原件,子女就是复印件。

人在一生中,受原生家庭影响最深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时期,那段时间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选择,以及整个人生走向,还会进行代际传承。苏明哲

苏明哲,网友赠名“苏面子”。

美国留学、就业、定居,可以说他去了美国后,就没有真正照顾过父母,但“云尽孝”他执行的绝对100分。

早年留学花了家里不少钱,远在异地又没时间照顾两老,不由得对父母心怀愧疚。但他解决这种愧疚的方法,不是自己去努力,而是给弟弟妹妹施压。

只要家里出了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以兄长的身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责怪弟弟、妹妹。

从小到大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妹妹所受的苦难无动于衷,人生被强势的母亲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最后的结果就是,他长成了一个高学历、愚孝的傻子。

在苏明哲眼里,人活着最重要的是面子,混得好、能赚钱就是老大。

明明失业了,自己小家的经济状况也变得不那么好了,却打肿脸充胖子,谎称自己升职加薪了,还要负担给父亲买大房子的责任。

不断伤害他在美国的小家庭,随着对父亲赡养问题的意见不一,迎接他的必然是婚姻危机。

苏明成

苏明成,网友赠名“苏妈宝”。

重男轻女,明玉受到的伤害首当其冲,然而生长在溺爱中的明成,同样也被打上了痛苦的烙印。

苏母对明成的过度溺爱,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出色的男人,反倒使他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社会渣”,自私自利,毫无责任和担当。

精神未断奶的“妈宝男”,不知道赚钱难。

工作后收入不低的他,却过着月月光的日子,他只要一遇到需要用钱的地方,就立马向母亲伸手,断断续续“借”了20多万,却从来只借不还。

母亲的离去,让他突然被断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与目标,导致事业、家庭双双陷入危机,却不去找解决的办法,而时不时自我哀叹,

“妈在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妈在的时候多好!”

甚至在母亲去世后,还心心念念着父亲的养老钱。

他在家里得到的关爱和钱财最多,跟母亲感情自然最深。为了博得一个孝名,他在母亲葬礼上哭得最厉害、表现得最悲伤。

因为有了这个道德制高点,即使明玉花了40万给母亲买墓,在明成看来没什么了不起,

“不就有点臭钱吗?她瞎嘚瑟什么呀,白眼狼。”

念叨的永远是“妈死了,你心里根本不难受”。

他就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幼稚到极致,对自己的人生,不具备规划的能力,像孩子那样寄希望与偶然和走运。

后来因为妻子朱丽被公司解雇一事遣怒于明玉,又将明玉凑成重伤住院。导致兄妹决裂,明玉差点起诉明成。

他对朱丽的家暴,成了改变明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也直接导致了他的离婚和牢狱之灾。

但这一切,能完全怪他吗?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可气又可怜。

苏明玉

用张爱玲的这句话用来解释明玉的行事风格,再贴切不过了——

“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很明显,明玉是后者。

在一次次的失望过后,明玉与苏母彻底决裂了。

因为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开始自食其力。大学期间,她通过课余时间在超市打工和开办培训学校,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凭着聪明勤奋,成年后的明玉获得了令人艳羡的事业,开着奔驰,在市区有好几套豪宅。

明玉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可她内心是脆弱与敏感的。

她在醉酒后习惯性寻找浴缸睡觉,下意识在找寻怀胎十月在母体的安全感。

她也会在酒醉的时候,质问“你们凭什么都瞧不起我”,她仍然在意母亲带给自己的伤害。

照例来说,同事们应该叫她“苏总”,可他们都叫她“明总”。

名字代表着对自己的认可,改名,这就代表了明玉要从原生家庭里脱离出来的决心,可越是这般,就越表明她在逃避姓“苏”的事实。

她恨自己强势的母亲,却一次又一次为自己和母亲的相似惊恐不已。

工作中的她,同样的争强好胜,同样的刀子嘴,好事做尽,却坏在一张嘴上,没人感恩。

冷眼看着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害得自己也迟迟没有勇气去面对一段婚姻。重大的不安全感和缺陷感,常使她午夜梦回时刻在惧怕、泪水中度过。

父亲执意要娶小保姆,她在派出所破口大骂的样子,像极了她恨透了的母亲。

这种失态令她情绪崩溃,

“赵美兰是我最讨厌的人,我恨她,但我万万没想到,我努力了这么多年,我居然变成了我最恨的人。”

孩子是什么模样,会折射出原生家庭的教育就是什么模样。

那么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1、家庭教育,父母的参与缺一不可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里,父亲代表规矩、原则,母亲则负责温柔与爱。

而《都挺好》中的苏家,是一个失衡的原生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父亲与母亲得角色被调换了。

苏母专横跋扈,就像是一个暴君,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什么决定都凭着个人意愿,一面看不惯苏父的窝窝囊囊,一面又不给人表达的权利。

苏父懦弱无能,一辈子活在妻子的阴影和控制之下抬不起头。

网上有一个名词,“丧偶式教育”,很贴切的形容了苏家的子女教育。

女儿与妻子争辩总是不休,多次需要他的帮助,

“爸!您说句话呀!”

即使心有不舍,也不敢多说一句公道话,所幸只得把筷子一放,说饱了,坐到旁边看报纸;

妻子打女儿,他只得赶紧借口上厕所;

看到妻子只给两个儿子夹鸡腿,想给女儿也夹一块,却最后躲躲闪闪没夹成。

在苏母过世之前,苏父在家中就如同隐形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完全不管,也根本不敢管。

“我知道这个家庭亏欠了你,可我也没有办法”。

而实际上,一个家庭想要幸福,想要孩子健康成长,父亲这一角色不能缺席。

父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引领者,也必须承担对孩子进行养育、沟通、鼓励、回应、改善的责任。

父亲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越强。有研究发现,由父亲精心照顾的孩子,性格更加宽容,更合群,更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2、转变重男轻女的陋习,子女教育应一视同仁

当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变成施暴者,毁掉的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而从苏明玉的姥姥开始,到苏明玉这一代,毁掉的是三代人。

当初,苏母没有看上苏父,那么自私怯弱的一个男人,她说什么都不嫁。

但在苏明玉的姥姥下跪式的哀求中,苏母不得已答应出嫁。

“你一定要嫁,不仅要嫁,还要把你弟弟的户口带出去。”

苏母,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在苏明玉姥姥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她放弃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变成了为娘家谋福利的工具。

苏母对自己的弟弟帮助有多深?

居然说出了“要全部承担舅舅的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费用”这样荒谬的承诺。

可苏母又是原生家庭的施暴者。

她延续了旧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只在乎儿子,而把女儿苏明玉当成可有可无的人。

过早独立的明玉,成年后虽然事业很成功,但时常感到迷茫和孤独,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很难再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去爱一个人。

可她毁掉的仅仅是苏明玉吗?

还有被她捧在手心里的苏明成。

被她捧在手心的苏明成,自私自利,没本事,无担当。

当父母区别对待、偏心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对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常说对待每一个孩子要一视同仁,说说容易,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做的事是表扬"好"孩子,批评"坏"孩子,忽视"一般"的孩子。

转变重男轻女思想,给孩子一个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

对待"好"孩子,表扬和批评齐头并进;对待"坏"孩子,弄清他们做"坏事"的意图,少批评,多点耐心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待"一般"的孩子,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闪光点。

3、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对子女的溺爱,不是爱,而是祸害。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会恃宠而骄,只知道索取,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

然而,当欲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会心生怨恨,甚至和父母反目为仇。

而且,从小被父母偏爱和纵容的孩子,大多会变得懒惰而虚荣,无法承担责任,独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

苏母对二儿子苏明成的溺爱,导致他认为所有的好都是理所应当的,不知感恩;对妹妹随意辱骂甚至拳打脚踢,丝毫没有担负起哥哥的责任。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女的无形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父母自身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无时不刻不对儿女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育不是只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也不是无止境的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让孩子明白所拥有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感受到他人的不易。

当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时候,会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这是编剧王三毛的观点。

纵观整部剧下来,情节接地气,演绎生活化,剧里各色各样的人物与其性格,精准地戳中了不少观众的痛点。剧中的种种细节,都能从我们身边的人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只是很多人习以为常,没有当回事罢了。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父母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健康心理的养成,大于任何的学校教育和说教。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爱,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相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