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永远定格在了2018年。

一个藏着痛楚与无奈的年份。

【1】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总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梦境里,特别清晰。

我始终觉得她一直都在,鲜活地绽放在我30多年的记忆里,只是,她走出了时间。

而红尘中的我们,依然在时间的转盘上,忙忙碌碌,拼命追赶着,努力争渡着,日复一日。

我从农村走来,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浸染果香的梨园,还有那比房子还高的金灿灿的麦垛,以及永远都玩不够的泥巴……

因为只会“好好工作”,我失去了最爱的母亲……

十八岁那年,盛夏的清晨,村口的大喇叭里,操着乡音的张大伯一遍遍呼唤着我的名字,那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嘹亮地响彻在这片贫瘠的大地上,和着那声“大学通知书到了”。

作为村子里寥寥无几的大学生,我是这片土地的骄傲。

我捏着姗姗来迟的被调剂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没有太多的惊喜与雀跃,在内心却是煎熬过头的尘埃落定,是的,感恩命运,在这一刻眷顾了我。我终于等到入门券。

从第一志愿的中文系,到第二志愿的市场营销,再到第三志愿的英语,三所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大学,耗时45天的抉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摆渡。

那一纸宣判书,带着痛失重点大学的无尽自卑与遗憾,揣着对未来的期许与迷茫,迫不及待的上了路。我以为攥住了远赴他乡的明天,和那等待描绘的——高大上的未来。

告别了相伴18载的青瓦房,告别了留下童年欢笑的梨园,告别了看着我长大的邻里与同伴……

自此,父母只剩下了背影,故乡只剩下了夏冬。

因为只会“好好工作”,我失去了最爱的母亲……

【2】

跻身大城市,怀揣着仅有400块钱,我深深知道,我就是那个没伞的孩子,所以要一直一直不停的跑。

有人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有上985或者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怎样才算底层?没有家庭的背景与资源,没有雄厚的人脉,没有读过牛叉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也没有一点幸运的光环,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再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12年里,我从一个小小的底层文案,两年后跳到策划岗,4年后带项目带团队,全国各地的奔波,提案、谈判、做营销。后来被开发商挖走,做甲方企划,我一直骄傲的以为,自己一直攀着被世人称为多金的大柱子,爬得越高,会看得越远。

因为只会“好好工作”,我失去了最爱的母亲……

在无数辛苦加班的日子里,我深深记着父母的叮嘱:一定要“好好工作”,这四个字的分量。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我最初就是这样的。

毕业12年后的今天,在拽住青春的衣角时,感叹有多少时间挣扎在从底层一步一步攀爬的阶梯上,多少个月亮相伴的夜晚,独自徘徊在空旷的霓虹路上,又有多少日夜挑灯加班的光阴,涂抹了青春的容颜,因为害怕自己不努力,分秒会被名校的优秀者代替,害怕自己不奋进就会前功尽弃,唯恐从高高的阶梯上摔的粉身碎骨,害怕自己在这个大都市,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谁不想让这个叫做异乡的大都市,改写成自己孩子一生的故乡?

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起点,接触到更优质的资源,结识到更高级的人脉、圈层,去改写下一代甚至几辈人的命运?

奔波辗转、搬家择居、结婚买房、出生落户,一个人绑着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一路走来,有多不易!

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

扰扰攘攘的红尘里,忙忙碌碌的人生,我被打磨得越来越坚硬,从自卑倔强成长为理性成熟,也曾感叹“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情怀,也会想起那个想回去却再也找不回的故乡——可是,我却忘了回头,多回头看看,自己的亲人,父母,他们竟然老了!

因为只会“好好工作”,我失去了最爱的母亲……

凌晨两点,我徘徊在医院的走廊里,昏黄的灯,打盹的护士,病房里远远近近的呻吟声、咳嗽声、叹息声,交织着,偶尔还能瞥见墙角处一两只逃跑的蟑螂……

母亲做完手术的那几个晚上,我彻夜守候着,窗外霓虹闪烁,急驰的车,深邃的夜,空洞的城,我多么希望此时此刻有神仙的降临,告诉我,一个可以挽救母亲的良方……

2个月的日子里,母亲忍受着煎熬,扎满针眼淤青的双手,早已斑白的双鬓,用刀子刻出的皱纹,是什么时候她变老了,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光阴竟这样无情,母亲多么想努力活下来,看着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长大,很多次她跟我说,她真的尽力了!她真的累了!

看着她日渐消瘦,就像饱满的气球一点点在漏气,直到干瘪,多么绝望与无助!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因为只会“好好工作”,我失去了最爱的母亲……

【3】

每个做子女的,不管成长到几岁,都觉得自己依旧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面对风暴时,习惯躲在父母身后,面对挫折时,习惯找父母倾诉,面对伤害时,习惯找父母哭泣。我们毫无节制地索取,父母毫无怨言地给予,这也就使我们被宠溺得成年后依旧像个小孩子。

直到看到父母的第一根白发,父母掉落的第一颗牙齿,父母越来越浑浊的双眼,才会真正明白,我们真的长大了,父母,真的老了。

我想,父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类。

一句“好好工作”曾是我全部的追求,我天真的以为只要独立、自强,就可以有能力给父母最好的生活,但是我忘了时间,就像我们每个人手中握着的沙子,在一点点的流失……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说,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

是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

在光阴的每一个渡口,请握紧这个爱你如生命的爹和娘!

愿你永远都能谅解、包容他们,在时间的缝隙里,在磨砺岁月之时,别忘了给父母一杯温热的情!



在本文最后,就着“好好工作”这个话题,我想跟大家分享这些年的一些高效方法,比如怎样学会知识统筹、分类、管理、吸收、运用、创新、再精进、再运用……这是一个层层递进循环的过程。

“why-how- what"模式,几乎所有的问题、框架都可以用这个模板。

第一步,为什么,是你首要弄明白。

对于这些知识,你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一定要有目标。比如我迫切需要年底老板加薪,我就想升为经理,这就是你今年的目标。

第二步,围绕这个“升职、加薪”目标,开展你一系列知识体系构建,也就是how,怎样来做?

1.你需要向上管理,需要处理好你与上司之间的关系,更快更准的赢得上司的信任与器重,因为上司是决定你升职、加薪的最关键人物。

2.除了向上管理,你还需要了解你的部门同事现有的岗位职责,也就是你需要站在团队的角度分析一下目前的这个部门还欠缺什么,你还可以补充什么,尤其是你上司最为关心、最为关注,但是部门缺失的地方,你尤其要抓紧时间,这个也会成为你加薪、升职的关注点。

3.补充一点,你上司工作业务上的弱势的地方,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也可以顶上去,一定一定要给自己创造机会,多多展示自己,机会有了,一定是你的知识体系、你的能力展现了。

当然,关于how这一块,会涉及到很多学习的渠道,尤其是今天知识共享时代,渠道那时相当的多,简单列一下:

1.书本: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方式,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对于畅销类的商业书籍也有它的可取之处,至少知道了当下大家都在谈论什么。

2.微信读书、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在行等等。

尤其是你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干货文章的分享。

3.各种在线直播平台,这个真是数不胜数,精品社群、网易云课程。只要你有心想学,一定能找到。

第三步, what这一个环节,是什么,就是知识体系中有哪些内容?

在长期的学习中,我尤其发现思维导图、思维模式的运动是WHAT这一环节中甚为关键的一处。所有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what就像一片大海一样,你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路径、指南,否则你的小船是无路可循的,甚至绕来绕去还是那些WHAT,所以你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创建出模式化的知识板块来。

从认知心理学、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些原则,可以大体分四个步骤:

知识管理1.0:分类(顶级重要、一级重要、二级……)

知识管理2.0:剔除(需要紧紧围绕你的目标,旁枝末节删除)

知识管理3.0:固化(也就是吸收部分,你需要尝试更多的运用,比如我学了写作课,我是不是可以给我周围的小伙伴做个分享呢,只有知识不段的输入、输出,才会让知识本身更鲜活,否则就是死知识,你也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

知识管理4.0:融合(这是不断创新、深化的过程,最终形成更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因为只会“好好工作”,我失去了最爱的母亲……


总结如下:

获取阶段:多渠道涉入,借助互联网;

整理阶段:学习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断舍离,如何做画思维导图,如何做笔记记录;

分享阶段:学习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文案,如何做好PPT来展示,如何通过行动学习和NLP来让分享过程更加有活力;

利用阶段:在项目管理中实践,并学习结构思考能力,在汇报、沟通中提高效率;

创新阶段:学习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学习想到一个点子之后,如何快速成型,如何去试错;这些点子有如何能应用在你的工作中——其实,工作就是一种创业。

最后的最后,愿你在逆流而上之时,永远心怀感恩,永远有一双给力的双桨,努力出色的工作,更好的爱父母,爱家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