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战国时期卫国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名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鞅一生也是颇具传奇色彩,出身卫国没落贵族世家,一生研法好刑,早期想求事于魏,可惜无伯乐之期,不受人重视,被人誉为治世之奇才,后奔秦,幸遇一生之明主秦孝公!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少好刑名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他见卫国势弱,就到魏国,求事于魏相国公叔痤,并做了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见他是个贤才,推举他为中庶子,一有大事,公叔痤总要与商鞅一起谋划,并总是成功,痤很器重他,欲引荐他做更大的官。只可惜痤不久得了重病,但痤还是告诉魏惠王"卫鞅虽然年轻,但他是当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国,比我强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千万不要让他出境,以免后患。"公叔痤又对商鞅说:"我先公后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赶快逃走,我已建议杀你。"商鞅想,既然魏王不听痤的话用我,那他也不会听痤的话杀我,于是不走。

果然,惠王认为商鞅没什么作为,这是公叔痤病重在说糊涂话,因而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他。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投名秦国

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10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商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欲收复秦之失地,于是便携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向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孝公第一次见商鞅,认为商鞅高谈阔论、泛泛而语、不着边际,听了一会儿就睡觉了。后来一连三次皆如此。商鞅没有气馁,最后以"伯术"为题展开话题,正中孝公下怀,两人交谈三天三夜,孝公尤不过瘾。孝公大喜,前359年封商鞅为左庶长。于是,商鞅酝酿实施变法。

秦孝公打算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劝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商鞅还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商汤、周武王不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秦孝公十分赞同商鞅的观点。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徙木立信

变法之初,商鞅想测试一下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更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地贯彻、实施下去。于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

"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他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第二天,商鞅颁布新法,并使新法顺利地实施了下去。


商鞅变法

秦孝公三年(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秦孝公九年(周显公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第一次实施变法,一是颁布法津,制定连坐法;二是奖励军功,鼓励秦人作战勇猛;三是重农抑末,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四是建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第二次变法,一是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二是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三是迁都咸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前350年,秦孝公根据商鞅的建议在咸阳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

大规模的改革必然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10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受封商君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7000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而商鞅作为收复河西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商鞅遇到秦孝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

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魏将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商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顾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商鞅在会谈后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一生功名极致,王侯封地,实在大为张扬!

...

...

...

下章讲商鞅之死,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