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收听朗读音频

文/蔡冲

工作上认识一位老哥,四十多岁,有意思的人。

他在一线门户做过电商一把手,后来出来单干,又经历过两次创业。无论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当老板,他都保持着每周工作 100 小时以上的习惯。

和他喝过一次酒,发现个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却从来没感到过痛苦,难受,度日如年。

创业之路,百转千回,困难挫折如同家常便饭,但他的目光并没有因此暗淡。他相信,人生本来就是由开心和不开心串起来的。

但他有一种特质,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态化。

这点特质,在我认识的许多大牛身上都能看见:

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写方案;

年会狂欢结束后,回到办公室改合同;

高铁上、机场里,用手机写稿子,回邮件……

他们不会觉得以上这些有多了不起;他们不会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动;他们也不会把这些发到朋友圈里,然后在旁边写上“我也是挺拼的”。

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这些努力,是潜意识中的自发行为,是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

在我的视角里,这些点点滴滴,无人关注,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态化努力的对面,是间歇式努力。

办了一张健身卡,决心重塑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1 月 1 日开始,12 月 31 日到期,中间只去过两次。

买了英语六级的单词书,占了图书馆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最后脑子里,除了对abandon滚瓜烂熟,什么也没留下。

朝九晚五地上班,浑浑噩噩地过活。决定每天下班回家后,拿出两个小时充电和学习……回家的那一瞬间,着了魔一样懒神附体:凌云壮志一边去,打开电视,端上平板,舒服窝在沙发里。

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又是关乎成败的大事。

多数人只是在热血和堕落间徘徊:一段时间,猛冲猛打,自己感动哭了;一段时间,懒散放纵,行尸走肉一般。

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泾渭分明,那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都努力过了,为什么还是没得到好运气”。实际上,努力不是重点,常态化才是关键。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努力常态化的人最“可怕”:对这些人来说,努力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不管有喜恶高低、状态好坏,他们能随时进入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和快乐。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干活看心情。

当年彭德怀在左权县召集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将军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画面虽然醉人,这才是成事的状态啊。

“你当兵打仗,事情来了,你说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你不做炮灰谁做炮灰啊。”

顺丰这些年高歌猛进,气势如虹,和老板王卫的职业习惯不无关系:创业二十年,每天工作 14 小时是太正常的事。

王卫是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变革创新,就会觉得危机四伏。

地产大佬罗康瑞是瑞安集团的主席,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他的崛起,可不光靠家里。

大学毕业后创业的七年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一天休息……于是才崭露头角,小有名声。

朋友在广州面试了几家游戏公司,都是要求一周上六天班,每天朝九晚九,而且这是广州行业常态。你以为你很努力了,可在别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

广东的游戏做得那么好,奖金发那么多,有它的基础逻辑。

其实,工作时间只是表象,它的本质是努力常态化。它保证不了你成功,它只是基本配置。它需要的是坚持不懈,需要数年一日,需要持续输出,需要坚如磐石的耐心。

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人的命运,不光依靠个人努力,也要依赖历史进程”。

话虽如此,但不能抹杀了努力的意义。努力无用也好,阶级固化也罢,多数时候是不努力者的借口。

有这样一个公式:成就=天赋×运气×努力

其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付出够多,得到太少,其实是付出的不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才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持续而稳定的输出看似仅仅是一件件的小事,但时间长远,便是天与地的距离。这就是努力常态化的意义。

当努力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当努力对你根本不算一个要求。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主播:吴强

演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文章来源:菜刀少爷(ID:mrcaidao)

作者:蔡冲,领英专栏作者,菜少原创书房。连续创业客,金融老司机,写字热爱者。

策划:崔靖芳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