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文/老春(原创)

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人就会变得思维僵化,也容易局限自己的视野与能力。所以要不时地走出去,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以提升和开拓自己。

读书仅仅是提升个人素养、能力与眼界的一种方式,但我们不能够只知道读书,那就会读成死书。想要把书读活,就要在读书之余,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去不同的地方进行游历,以体味书里读到的那些道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向生活深处寻找能够激励和开拓我们思维的东西。

这一点对于写作者而言尤为重要。实际上,民国的那些大师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或者是出国留学,或者是游历祖国大好河川。正是在这样的游历中,他们才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体验,体味到原有生活中一直不曾体味的东西,继而触发灵感,书写出令人感动的文字流传千古。

其实不只是民国的那些大师们,古代的那些名人们也都是如此。孔子、李白、苏轼等等,都是在游历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并有了新的思考,才写出了传诵千古的文章。或许就是因为他们肯向生活深处探寻,才使得他们的思考那么的深邃,他们的文章才能流传那么久远。

可惜,今天的人们太过急功近利,少了细心观察的认真,也少了仔细读书的耐力,更少了向生活深处探寻的实践,所以写出的文字才透着单薄,带着幻想,少了鲜活的灵气和生活的烟火气。

作为一个写作者,就要走出去,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做一个有心的体验者,做一个认真的记录者。如此,才能够写出更有质感的文字,更有活力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的文字来。若浮于表面,看见别人写成名了就眼红,就跟着一窝蜂地写,甚至于连自己写什么都不知道,那是写不出来有质感、有灵气的文字来的。

随着人们阅读量的加大,人们对于文字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粗制滥造的文字,缺乏生活的烟火气的文字,没有灵气的文字,就都会被读者淘汰,想要再靠所谓的模板式写作来哄弄读者是行不通的。

所以,作为写作者,如果想要依靠文字来谋生,那就要摒弃依靠模板写作的思路,认真地锤炼自己,让自己能够写出更具生活气息的文字,更能触动人心的文字和更有质感的文字来。否则,就是在逼着自己走向不归路。

在这里,真的要奉劝那些着急学写作的朋友们,如果想要吃这碗饭,除了认真读书,最该做的就是要认真观察生活,并且要不时地走出去拓宽视野,体验生活,给自己更多的经历,更切实的生活感受,更丰富的视野,确保自己写出的文字是鲜活的,有温度,有质感,更有生活的烟火气。

写作是慢活儿,急不得,不要指望读几本书、上几个培训班就能够写出一鸣惊人的文章来。要想写的好,打动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经典文学著作,多写不同风格的文章锻炼自己,多经历不同的生活,并保持好奇心学习一切让你感兴趣的东西。

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少一点儿功利心,多一点儿烟火气;少一点儿急躁,多一点儿细心,如此我们才会获得更为长足的进步。否则,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欲望给毁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