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个绝对” 共建幸福大通

时政 | 民生 | 热点| 民俗 | 文化 | 新闻 | 旅游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力横贯时空的精神

——记大通县景阳镇“五星级文明户”李富德家庭

今天将介绍的是大通县五星级文明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富德。李师傅家住大通县景阳镇金冲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他一直生活在金冲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我们到他家时刚好李师傅夫妇俩也在家,说明来意后,李师傅就打开话匣子,忠厚实在的李师傅,是一个高台戏迷,采访中他详细介绍了高台戏的历史渊源和艰辛的技艺传承经过。原来高台戏始于清代,是古老祭祀祈福活动中的一部分,后来还在文革中停了几年,到了李师傅这辈就到改革开放初期了。

李师傅十一二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和师兄弟打下手。说起来他父亲是高台戏的编剧和剧务,给小演员(身子)们化妆、绑扎等活儿。到了李富德这一辈,师兄弟们去世的去世,转行的转行,唯独他继承了父亲的技艺,从起初的学徒到了现在高台戏的核心人物。高台戏内涵丰富,技艺要求也很全面,油漆画、农民画、木工等。李师傅是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油漆画色彩、线条搭配完美,画技纯熟,实在让人刮目相看……四十年风风雨雨,光阴一瞬间,把一个少年磨练成了中年人,对高台戏的痴迷和热爱越加浓烈。李师傅和他的高台戏也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不断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高台戏也从最初的两三个角儿、戏份少、高度只有三四米、所到之处都用人力手推车推着表演,到后来的手扶拖拉机拖行表演,再到现在的汽油助力拖车……高四五米的钢架子、精美的服饰和深厚的化妆功力,让一台戏角儿增加到五六人,美轮美奂,仿佛看到神仙下凡。

现在高台戏同社火从每年的腊月开始操办,定戏、定身子(选角)、下贴子,然后根据小孩的脸形、身段进行选戏——从玉皇大帝到各种角色应有尽有。虽说是一场高台戏,可一场场高台戏表演,却把全村的人都团结了起来,跑龙套、打杂的应有尽有,大伙儿都愿意为社火队和高台出一份力。在服装和费用方面,县上给予了一部分支持,其余自己解决。反反复复地彩排,不厌其烦地修正,把高台戏做出预期的效果,才会在春节表演展示,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作为高台戏传承者的李富德,在认真做好一场场演出的同时,还有他的小顾虑,就是他们这一辈人慢慢老去,真正喜爱并热衷于高台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况且高台、社火表演是一种低报酬劳动。以后这种形式的表演,是否会被更大规模、题材更新颖、利益更高的演出所取代?他不知道,他现在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像父辈一样好好地传承这一技艺,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实,这也是现代农村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有困惑、有彷徨,但是也有希望!

监制/文鹏 责编/郑明善 编辑/龙文英 内容/县文明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