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底

今天运气真好,路过刚翻的一小块菜地。隐约看到一抹蓝色,便停下来,走近看,似乎是块蓝色瓷片,像是祭蓝。弯下腰从地里抠出来,一阵惊喜:不但是典型的清早期祭蓝,居然还是一个完整的底!虽然很小,像是个杯子。却是完好无损。而祭蓝也烧得极好,完全就是官窑的水准。

我们现在看鉴宝节目,不断上演这样的场景:嘉宾走近,拿起藏品,懂行或不懂行,都要翻过来仔细的看底。如果去潘家园这样的古玩市场,也是差不多的景况,好像大家都知道底上藏着什么秘密,一旦发现,便可以揭开全部的谜底。

不过,对于一件瓷器而言,最光鲜最丰富的信息,还是器物的主体:画得是什么?画风对不对?画工好不好?器形是否准确?釉面是宝光还是贼光。等等等等。而底部看上去就要单调得多。而为什么大家要这么关注底部呢?

古玩行里有句话叫“一眼假”。意思很好理解,看一眼,不用多看,就知道是假的。马未都先生有一次节目里说:现在主持人都叫人近距离观看,其实这个和远近没什么关系,好比我不懂英语,你让我大声点,就行吗?其实主要也就是说很不靠谱的这一类。真正仿得好的,远远一看没问题,就必须上手仔细观瞧,寻找做假的蛛丝马迹。这个时候,看底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包含了很多非常特殊的信息。

哪些特珠信息?

首先,瓷器是要上釉的。上釉之后,我们就无法触及到胎体,胎体上的很多信息就被覆盖了,而只有底部的一圈,是没有釉的!所以,胎体的信息,只有从底上可以得到最直接的信息。其次就是底款。因为底款特别是官窑款,是直接的文字,而且还包含时间的信息。我们熟悉的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等,就是如此。这样的信息当然极为重要。也是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他的就是底部本身的一些工艺上的细节和特征。比如说底足的处理方式,底的施釉方式等等。

正因如此,古玩行里是特别重视底部,而看底又需翻过来,动静不小,像是个精彩的广告,让路人皆知。于是乎便有了上面的一幕,专家要看底;不是专家也要装成专家的样子,看底。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用不着看底的。

不过,这说的都是完好的器物。一个破的底,再完整,再多的信息,然并卵。还不像一些好看的瓷片,虽然是个局部,却也大有用处,做些设计,流行的是包上银边,就可以做成一件逼格颇高的首饰。但是底那么厚,想做成首饰也完全没有可能。为什么我拣到这么个底还那么高兴?

这又要回到我们前面说的看底。

因为看底那么重要,所以,在古玩行里,如果觉得底没有什么问题,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件东西是真的。于是,做假的人就会想,既然有很多残破的老瓷器,如果底是完整的,我再把上面的部分重新做一下,然后再把真的底接上去,那企不是很容易让藏家信以为真?

这个想法虽好,但是瓷器可不像是金属,可以重熔,或者木器,可以重拆重装,调换部件。首先你要做一件器物与这个现有的底能够吻合的,就极为困难。就好像给紫砂壶或瓷壶配盖,远比重新做一把要难得多,所以一旦破了,想找人配,几乎没什么可能。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瓷器的烧制过程有明显的收缩,比例还不小。而手工的制作,不可能有极为精确的计算,所以难度极高。当然这也难不住做假的高手,他们可以试。就是我烧很多件,大小差不多,总有一件可以配得上的。

可是就算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更难,那就是,你怎么接上去?接上去怎么让人看不出来是接上去的?

我相信,这样的想法可能古人早就有过,但真正得以实施,据信只是在晚清民国时期。真正的“发扬光大”,还是现代了。

要接上去,基本的方法大体上是找到合适的器形后,把新器的底切掉,将切口的内壁磨平整,再将老的底相应的磨平整塞进去粘好。当然口沿的位置与老底要磨得恰到好处,严丝合缝。这样的处理之后,就几乎完全不露痕迹。甚至你就是知道这是一件接底的器物,仔细看都未必能找到接痕。

所以,自从接底的方法发明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上面栽了跟头。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

没有!

更神奇的事情还在后面。

一种做假的方法最终总会要大白于天下,尽管一直都会有人使用,但渐渐的,行家们开始了解并熟悉,不再容易上当。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与藏家总是在一个角力的过程当中。

这时候,一种更厉害的接底方法诞生了。这种方法叫热接,当然,前面说的就叫冷接。

热接实在是高难度的挑战。他是把底和新做的部分一起放进高温窑炉中重新烧制。完成之后,完全成为一体!

这不但是技术上的考验,更是对制瓷者陶瓷研究上的巨大考验!所谓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不但形制上要配合的完美,时代风格,画工、器形、胎釉,分毫不爽!

这简直是不可能完全的任务,但景德镇的匠人们,居然做到了。

所以,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捡到这样一个底,如此令我兴奋。

而我想,找个做接底的作坊,帮我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自用,不是很有趣吗?

仿古与造假(一)接底

仿古与造假(一)接底

仿古与造假(一)接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