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过完了。最近后台留言最多的,就是关于开学季孩子入学的事。

这个九月,千寻也将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要说我一点不焦虑是不可能的,就连刚买来的便当盒也要看她顺利打开关闭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怜天下老母亲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铅笔......每样用品细细备齐,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样的开学前夕,只不过,书包里的用品变成了备用尿不湿和更换衣服,而身边那个拽着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家伙,正哭哭啼啼为自己“争取权益”:“妈妈不要上班,宝宝也不上幼儿园。”

没错,说到开学,最焦虑的可能就是处于特殊时间节点上的家长了,孩子第一次入园or第一次进入小学。

因为两种都有经历,我暗自在心里做了个对比。

第一次入园,主要是孩子焦虑,不肯离开爸爸妈妈,融入集体环境。还记得当时的妈妈群里,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时长问题:

“你家娃还在哭没?我家娃都哭一周了。”“我家应该适应了,老师说最近都没哭,自己乖乖吃饭睡觉。”

那时候,我们都盼着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离焦虑。

待进入小学,孩子变得独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虑的主体。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寻还更冷静,没事人一样,每天都期待着上学,渴望认识新老师和新同学。

总之,不同阶段,同样的焦虑啊。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关于入学焦虑,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论,适时培养独立能力,提前熟悉环境啊等等,但很多妈妈在实践的时候还是有深深的无力感,命题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让人失去行动的信心。

我当初也一样,后来想明白了,哪有那么复杂,入学焦虑说到底就是解决情绪问题。这个核心问题搞定了,焦虑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园

留下你的一个东西

千寻刚入园时,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分离时的大哭手足无措,当时有种说法在妈妈群里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大人就偷偷离开,不要让孩子看见”,甚至很多幼儿园老师也这么建议。

这其实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来应对孩子的情绪,孩子只会更焦虑,因为担心爸爸妈妈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变本加厉。

这种做法的流行,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系。

我们小时候,不存在情绪教育,情绪被当作“洪水猛兽”,是需要被压制的东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年哭的时候,爸妈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别哭了”,凶一点的还会威胁“再哭我就……!”

然而压制不解决根本问题,情绪不会因为压制就消失,它只会囤积起来,变成童年记忆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阴影。

正确的情绪处理是,直面和接受。

刚入园的孩子舍不得爸爸妈妈,难过、伤心,是很正常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理解万岁,“柔性过渡”。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留下你的一个东西,是不错的过渡策略。

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妈妈气味的小毛巾……

曾获得“纽约时报最佳图书”的《魔法亲亲》,妈妈们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奥黛丽.潘恩就曾经苦恼于如何化解孩子刚进幼儿园时的焦虑。

后来有一天,她和女儿在家附近的公园坐小火车时,突然看见灌木丛中有一对浣熊母子,当时,浣熊妈妈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着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脸颊,让它闻闻妈妈的气味。

奧黛莉査资料才明白, 原来浣熊妈妈在离家寻找食物,必须和小浣熊分开时,都会这么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为有妈妈的气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够安心待在家里。

于是奧黛莉如法炮制,每天送女儿上幼儿园前,先在她的掌心亲一下,告诉她:“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想念妈妈,只要把手贴在脸上就行了。”

她发现女儿的情绪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安定力量,一周后顺利度过了分离焦虑阶段,轻松融入集体生活。

2、初入小学

放下“过度防御”心理

如果说初入园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初入小学更需要解决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绪问题。

经历了幼稚园的集体生活,孩子长大了不少,独立能力也强了,对进入新环境没那么畏惧。

千寻幼稚园毕业典礼后,我随机采访了十几个小朋友,问他们担不担心上小学,大家基本都只担心作业太多没时间玩(他们怎么知道小学作业多?),并不担心换环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担心比较多。或许是跟我们身处的这个环境安全感缺失有关,老母亲大多有种“过度防御”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个班,班主任会不会太严厉。”“我的孩子性格温和,会不会被强势的同学欺负?”“她做事慢吞吞,会不会集体活动时太磨蹭被老师批评?”……

这种“过度防御”心理多少都会传导到孩子身上,因为大人很可能根据自己想象出的场景给孩子加戏,反而搞得人家紧张兮兮。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其实仔细想想,什么环境不复杂呢?

孩子迟早要走入社会,社会中哪个环境都不是单纯、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并做出反应,这也是成长的必需。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风格,严厉的能帮孩子自律,温和的能给孩子慢成长的空间,但客观来看,并没有哪种好、哪种不好,各有利弊;

一个班级里,有温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环境里,孩子也正好能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

很多事情,换个角度看就会不一样。

与其瞎担心,把想象当现实,不如放下心,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乐观是个好东西!

3

掰完了缓解入学焦虑的策略,按惯例给大家带来了应景绘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妈阅读的特点,一定是策略+绘本,效果翻倍!

擅长经营家庭的育儿教主孙俪娘娘,也曾发微博力荐,开学前,家长借助绘本缓解孩子的入学焦虑,益处多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今天我要给新入园父母推荐的绘本,不是娘娘手里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亚童书展,在一个小小的“解决入学焦虑”绘本区发现的一套国内原创作品:《爱上幼儿园》

推荐它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出于民族自豪感吧,觉得能在异国他乡看到我们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个原因是两套书我都买了,从孩子反馈来看,《爱上幼儿园》更贴合中国实际,一套共6本书,把幼稚园里孩子可能遇到的场景都分析了一遍,还给出了解决办法,实操意义非常强。

看看6本书的标题,你就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1.《嘘,午安》2.《老师我想上厕所》3.《幼儿园里守规则》4.《我想和你交朋友》5.《妈妈一定来接你》6.《爱上幼儿园》再来看看内容,插画很活泼,一改国内传统绘本的刻板风格。

记得千寻当时最喜欢的是《妈妈一定来接你》,这个故事让她感觉很安心。

“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会来接我吗?”“要是路上的车堵了一条街,你回来接我吗?”……“当然啦,我会像游得最快的鱼,嗖嗖嗖,准时来接你回家!”

这个故事,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状况,妈妈都会准时来接宝宝回家。

书里还有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一一累述啦,还是要留足空间,待大家自行欣赏与探索。:)

另外,针对家有初入小学娃的家长,也有一本不错的绘本:

《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学》

这本书前段时间我刚陪千寻读过,个人感觉对妈妈的情绪疏导很有借鉴意义,正好也应和了我前面掰的策略,小学入学,最需要“放心”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妈妈从一起床就开始担心,

“学校课间有点心吗?如果午餐时吃不完三明治,该怎么办?你会饿坏的。”“文具都整齐了吗?如果我忘了什么东西该怎么办?”“你跟大孩子在一起上学行吗?你还这么小。”“哎呀,这么大一个学校,你在里面会迷路的。”……

其实,孩子自己有办法:

“我可以吃快点,妈妈。”“妈妈,我把蜡笔、马克笔和所有的东西都带了。我准备好了!”“妈妈,别担心,我会没事的。”“妈妈,学校没那么大。我觉得对我这样的大男孩正合适。”

千妈絮絮叨:

今天的分享有点儿挑战,因为初入园和初入小学两个阶段都谈到了,写之前我也纠结过,会不会内容太多把大家看晕啊……不过又看一遍后台大家的留言后,还是决定全面点,因为留言里既有宝贝即将进入幼稚园的妈妈,也有和我一样孩子将成为小学生的妈妈,我想尽力对大家都有些帮助,希望你们不要嫌我啰嗦。:)

最后还想说,大家可千万别觉得"麻烦",看起来,帮孩子顺利过渡、绘本引导都要费些精力,但它带给孩子的温暖和力量,却是终生受益。

而且,孩子一生里这样的特殊时期真的不多,有爸爸妈妈用心的陪伴,才是童年最暖的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