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了,诗作洋溢于道路之间,但在生前,杜甫老师其实不过就是个三四线的穷酸诗人,并没那么有名的。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流浪.诗人

他在成都搭建的那个杜甫草堂,即便在当时,也不过类似如今农民工朋友随意安置的集装箱宿舍,别说60块门票了,他一直免费给吃给喝邀请人家去,也没啥人搭理他,只“但见群鸥日日来”,常常心情沮丧的只好写诗发泄郁闷。说他“那么有名为何困顿”,实是评人而失于审源,考事而不免臆测。

拆除掉头上的闪闪光环,我们可以看到,杜老师的一生,既没什么名气,又没门路找到油水好的公务员差使,为人多少也是有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祖上的那点积蓄更经不起待业多年的折腾,生活窘迫也是自然的。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被当代人恶搞的蒋兆和所画杜甫像

虽然,也认识一些个当官的有钱人朋友,但礼尚没有往来,卑穷热达也是人情难免,人家自然也不会太重视他,偶尔看着可怜,给点施舍,哪里够养家糊口呢!诗不平而鸣,他老人家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哀穷叹老的,还被韩愈、郭沫若那些发达的后辈看不起呢。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现陕西富县羌村传杜甫故居。杜老师曾流落在此1年3个月,写下《羌村三首》等名篇

可以说,像中西历史上很多伟大而悲催的艺术家一样,杜老师也是生前自己连碗稀粥都喝不饱,死后才被奉为神明,养活成千上万人的。 我们都爱杜老师,但是他当年的落魄江湖之状,我们也不必太玻璃心,曲为回护的。


杜老师写起诗来,沉雄悲壮,含蕴无尽,“不肯作第二流人”,但以“事功”而言,他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秦直道.当年杜老师可能爬涉过的路

像大部分世俗、直接而坦率的大唐子民一样,杜老师的人生理想,其实要比我们后来所渲染的要赤果果的多。首先,就是要出人头地,荣华富贵,“立登要津路”;其次,才是犹如文青爱嚷“爱好世界和平”一样,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说白了,杜老师在生活层面上的渴望,也和我们现在每个男人的梦想基本别无二致:一座豪华的别墅,一辆进口的轿车,一位漂亮的妻子,一摞厚厚的存折,一个高高的职位,当然不止是一,多多益善。只不过,按照他的境界和抱负,他不会仅此而满足,他应该确实会是个好官。他是理想要,优渥的物质生活也要。他也许要比我们大俗大雅的多。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电影《帕特森》:一个职业为公交车司机的底层诗人的故事,总让我想起杜老师

为了实现这些愿意,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他告别家乡,作了一名鼻祖级的京漂。可他确确实实地失败了。开始几年,作为小地方的小富二代,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日子是裘马轻狂的,吃吃喝喝,衣食无忧。可是很快,由于不工作没有收入,加上老父去世,固定的经济来源不再接续,他的生活马上陷于了困顿,以至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经常为了能有一顿饭吃,要路漫漫走到长安城南郊族人杜济家里去叨扰。日子过得比当时的大部分诗人要辛苦恣睢的多。

多少人的人生,始于理想,终于现实,古今概莫能外。从那时起,不过30岁左右的杜老师,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打秋风的日子。


杜老师的窘迫,除了他自己太作,不切实际、游手好闲外,确实也命运不好。以他的才华和能力,在当时的大唐公务员系统,不说一定会青云平步,但至少不至于这么穷困潦倒,被周作人《塞文狄斯》中说成“老乞丐”。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造化弄人,杜老师想不到自己死后,会如此辉煌吧?

比如,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四海才子至京师就选,35岁的杜老师,那么有才华,竞赛的诗文又是他看家本领,他本极有可能由此改变命运——这也几乎是他唯一的机会,因为大唐科举并不公正,需要有大官引荐才行,他缺乏这个背景。可偏偏,时运不济,那年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从中作梗搅局,致使无一人及第,称“野无遗贤”,杜老师只能悻悻然而归。

此路不通,杜老师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以诗文“上达天听”之上。虽然看起来机会更加微茫,但是在他之前,前辈李白们也曾成功实践过,并非太贸然。他也确实快成功了。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称许,被命待制集贤院,接着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公务员考试:杜老师也是其中一员,只是在唐代

他也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岂料只一月之后,就碰上了安史之乱,从此流离失所,再也没爬上去过。


西人好说“性格即命运”,杜老师的贫贱,也和他那臭脾气有关。他的性格,也许真的不大讨喜吧。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河南郑州巩义——“杜甫诞生窑”

他本可以按部就班,在官场逐渐升迁的,是自己炒掉官家的鱿鱼。《新唐诗.杜甫本传》作为官方评价,批评杜老师“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轻狂,孤傲,自尊,清高,耿直不屈,不买人账,这样的人,似乎天生就不大适合混迹在官场。他最后丢掉工作,要靠人接济过活,不能不说他也是性格上太作。

比如,当初献《三大礼赋》,好不容易也算走上了仕途,得了个小官,可房绾事件一发生,脑子一热,一冲动,拍屁股走人,干脆不干了。除了写诗,他谋生的技能又没有,教点私塾什么的他又觉得掉面不愿干,只能眼睁睁让自己的孩子饿死。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亦师亦友李太白

还有,杜老师并非宅男,很喜欢交际,他一生所结识的师友,像李白,像房琯,像岑参,像高适,像严武等等,要么有名,要么有钱,要么就是大官,是大唐非常高大上的朋友圈。按理说,稍微牵引一下,也不至于衣食不给,悬鹑百结的。可他与这些朋友,可能真是有性格“褊躁傲诞”的原因,关系都有点微妙,似乎都没有处好,有善始没有善终。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比如,和诗坛前辈李白的关系;比如,《新唐书》中严武气的差点杀掉他的记录等等,都是杜老师摆谱、不大会招人喜欢的侧记。


可以说,杜老师一生都为吃饭问题发愁。无数人的人靠他吃饭,但他自己,生前不得温饱。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都是有气节的“流浪大师”?

他因为写诗,所以穷;因为穷,所以发愤写诗,几乎成为一个死循环。他年轻还没结婚时,意气风发,以为天下在掌握之中,及白首无成,世味遍尝,理想就只是 “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了。他给我们见证了,一个志气满满的好汉,是如何被生活折磨到锐气全无、精神生命濒临死亡状态的。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湖南岳阳平江,杜甫墓祠.此地是杜老师一生流浪的终点站

不过,命运有时也是公平的吧,如果不是穷,估计他也无法名垂千古。记得陈西滢讲过这么个故事:有人游历西班牙,他的导游指着一个乞丐似的老人对他说,那就是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听者惊诧道:塞万提斯么?你们的政府怎么可以让他这样的窘困?导游道:要是政府养了他,他就不写《堂吉诃德》那样的作品了。杜老师也是如此吧。

杜甫,中国诗坛首席大咖,是啥情况,混成唐代“流浪汉大师”的?

所以,他虽穷犹荣。至少,因为他的创收能力,我们的成都市政府,是对他感激涕零的。

午前,几句调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