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办事“服务牌”,“三延伸”优化便民覆盖面围绕“服务不缺位”目标,龙江派出所着力打造“枫桥式”社区警务服务模式,结合龙江实际,共建立5个治安防控中心,充分挖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和防范的资源,密切警民关系,增强“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围绕群众所思所盼,前移便民服务平台,“零距离”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推动警务围绕民意转。以治安防控中心点为依托,“治保会”229名成员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提高防范能力,协助公安机关管理帮助重点人员,劝导制止违法行为,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近年来,龙江派出所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以群众为基石,聚民力、强民基,建圈筑点,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顺应新时代辖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积极探索化解新时代矛盾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有效的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派出所先后荣获集体三等功2次,被评为“双学双争优秀基层所队”1次,民意评警先进单位2次,并被市局评定为一级派出所交警中队,连续5年在县局综合考评名列前茅,连续四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所长知晓率评选中名列全市前茅。

打好党建“样板牌”,“四个一”夯实红色堡垒墙

将龙江派出所打造成家园式派出所,是党支部的根本工作目标。建一块展板,营造“红色”氛围。以党建示范点为契机,积极打造党建样板,通过样板展现出一片党建“红”,营造了浓浓的“红色”派出所氛围,极大地鼓舞了民警斗志,坚定了民警信仰。建一个"谈心屋",严防廉政风险。通过“谈心屋”进一步加强民警、辅警的思想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使民警、辅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利观、利益观,牢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建一个活动室,打造民警归属感。通过“党员活动室”,相互交流学习、密切联系群众、丰富警营文化。通过开展“民警、辅警生日”、走访慰问生病民警、辅警及家属等活动,营造浓浓的“和谐之家”氛围,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一个荣誉室,增强民警荣誉感。荣誉室记录了派出所的光荣历史,也记录了民警奉献的青春、突出的贡献和骄人的成绩。不仅能看到上级领导对龙江派出所的支持和关怀,而且还能看到派出所的成长历程,既鞭策和鼓舞民警砥砺前行,也激励和引导民警奋发向上,进一步的增强了民警的荣誉感。

抓好群众“基础牌”,“七步走”构筑治安防控圈

以“平安不出事”为目标。龙江派出所针对辖区“七横一纵”交通线点多面广、流动人口多等问题,大胆创新农村地区构建治安防控网模式,突破困扰农村派出所工作发展的壁垒,着力构建治安控网。一是建成环乡“天网”防控圈。2013年以来,通过党委政府+公安机关+群众的方式,投资104余万元建成覆盖全乡的环乡视频监控防控网。三年来,龙江乡刑事发案率大幅度降低,交通秩序得到良好转变,各种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建立禁毒关爱防控圈。为管控好吸毒人员重新回归社会,龙江派出所首先是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禁毒工作站,其次是通过微信组建“社区民警+禁毒专干+吸毒人员家属”的吸毒人员关爱群,及时掌握吸毒人员动态,进行禁毒法律法规宣传,监督吸毒人员复吸状态,跟家属沟通,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真正做到关爱吸毒人员。三是建立妇女关爱防控圈。近年来,妇女出轨引发的矛盾纠纷的警情大幅上升,派出所在各村委会成立了由“社区民警+乡妇女干部+村妇女干部(村女干部、女党建信息员)+退休女教师+退休女干部”的妇女之家联合会,对出现因婚恋发生的矛盾纠纷积极进行调解及疏导。四是建立特殊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以“政府+民政+派出所+敬老院+医院”防控圈。针对特殊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威胁公众安全、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着力打造“政府+民政+派出所+敬老院+医院”新模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成果显著。五是建好“三非人员”管控防控圈。为了让缅甸籍通婚人员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并遵守中国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龙江派出所制定《龙江乡三非人员管理办法》,针对缅甸籍人员到龙江通婚(偕行)、探亲必须要到派出所和村委会报备,同时对其宣传中国法律法规,让其家属签订责任状,做到三重监督“派出所监督、村委会监督、家属监督”,确保外籍人员遵纪守法,确保不出事。六是建好法制宣传防控圈。为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派出所充分发动群众,组建“照管+交通劝导员+老年文艺队”宣传队伍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宣传给群众,使群众接受快,懂得快。真正有效的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七是建好治安人眼防控圈。龙江派出所紧紧围绕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了龙江乡治安信息员队伍,将“护林员、林管员、巡江员、客运车驾驶员”等人员进行整合,召开队伍会,发放聘书,明确职责,使之成为派出所的眼睛。使龙江治安隐患得到了很好的降低,为平安龙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好民意“示范牌”,“五中心”建强社会治理点

以“矛盾不上交”为目标,以“枫桥经验”创建为契机,凝心聚力,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使辖区3万余名群众成了派出所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开展维稳工作的坚强“靠山”。立足龙江实际,龙江派出所把辖区共规划为五个“治安防控中心点”。一是建成五个治安防控中心点。把辖区划分为中心点,每个中心点由1名社区民警挂钩联系,每个治安防控中心点就是一个“小派出所” ,社区民警就是“所长”,形成新的治安防控格局。二是建立社区民警挂钩中心点工作制度。治安防控中心点挂钩社区民警充分利用自身担任村(社区)兼职副书记的优势,履行“小派出所所长”职责,设定社区民警接访日,第一时间收集掌控民情民意。三是建立中心点参与调解矛盾纠纷调解制度。推出“四级三调”模式,凡发生矛盾纠纷,小组、村(社区)、治安防控中心点、乡调解中心“四级”对矛盾纠纷进行自下而上调解,每级调解不得少于三次,调解不成功才能向上一级申请调解,形成“四级联调”机制,实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就地化解。四是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组级调解组由小组长+一名老党员+一名德高望重群众+一名妇女组成;村级调解组由村级干部+村三委成员一名+该村妇女干部+警务助理员组成;治安防控中心点调解组由村级干部+社区民警+该中心点调委会成员;乡级调解组由治安防控中心点成员+乡级领导一名+乡级责任部门负责人+律师组成。各调解组在乡矛盾纠纷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定期开展排查、预警等工作;对疑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定期回访制度,做到一纠纷一领导一班子一方案一包到底,确保矛盾纠纷“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化解无死角”。五是健全中心所辖村委会村规民约。乡党委下发《建立健全村委组规(寨规)的通知》,各中心点坚持问题导向,集思广益制定《村约寨规》,实现乡内全覆盖,《村规民约》由治安防控中心点监督执行。六是强化“治保会”助力作用。以治安防控中心点为依托,“治保会”229名成员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提高防范能力,协助公安机关管理帮助重点人员,劝导制止违法行为,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做好办事“服务牌”,“三延伸”优化便民覆盖面围绕“服务不缺位”目标,龙江派出所着力打造“枫桥式”社区警务服务模式,结合龙江实际,共建立5个治安防控中心,充分挖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和防范的资源,密切警民关系,增强“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围绕群众所思所盼,前移便民服务平台,“零距离”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推动警务围绕民意转。一是依托中心点,方便群众“零距离”办事。结合辖区实际,建立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阵地,采取驻点值守、上门服务、巡回巡查、集中办公“四种警务模式”,与村两委、调委会、治保会共同组织安全防范,化解矛盾纠纷,面对面服务群众,推动警务重心下沉,让群众少跑腿就能办事。二是打造村级便民服务点,方便群众“家门口”办事。以中心点为依托,设立15个村级便民服务点,公开民警姓名、手机号、微信二微码等个人信息,接受群众咨询、预约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办事。三是延伸服务群众平台,构建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农村网络警务”推行“互联网+”服务,建立“龙江警方”QQ群、“龙江派出所社区维稳微信群”、“龙江派出所旅馆业微信群” ,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公开办事程序、法律法规、警务信息等内容,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打造宣传、服务二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全天候”服务群众。

龙江派出所“立足基层组织,整合力量资源,着力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以创建“枫桥式派出所”为抓手,全力打造“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枫桥式派出所,为推动驻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龙江派出所

编辑:段 娇

审核:杨玉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