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很奇妙

现在无论是拟合数学还是物理,波的用途极其广泛。很好用,也很方便。

为什么会这样?很少有人想过这个本质的数学问题。

从波的数学发展史来看,从笛卡尔、欧拉发现波,并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中“统一”了代数、几何的表达以后,波也便被逐步使用起来。

波被数学使用后,也曾“沉寂了”一百多年似乎并没有进展,等到再次落面,就已经是上世纪初期了。而且,直接被用于潜水艇的声纳这种军事用途了。军事用途的技术,通常是最领先的技术。

之后,物理界开始大量的研究波,这时候物理界的波的相关的公式才不断涌现出来。并得以扩展使用范围。

再之后,出现量子理论,人们越发发现的波的好用。当然,量子理论使用的是概率波,与机械波并不相同,但其性质明显基于机械波的发展。

波的数理文化本质——波里面扑朔迷离的“妖气”哪来的

波为何是物理大一统的希望

当时的特斯拉号称大一统了物理理论,而且是基于现代物理否定的以太的概念,他使用的方法是机械波。说号称的意思是,这本著作谁也没看过,特斯拉自40岁以后,就成为美国的绝密人物,他所有的技术资料,至今已经两次被美国国家绝密,基本就意味着永不见天日了。

他说了一句话:“想要知道宇宙的秘密,请关注能量的干涉与共振。”这句话,成为后来产生的理论物理假说弦理论、膜理论的总纲。能量变得有几何形状了,而且这个形状类似波。而基于尚无定论的弦理论的膜理论,又开始叫嚣看到了物理大一统的希望。

为何这次谨慎的说是看到了希望,因为数学绝对一统的问题已经被数学否定,而物理的这个一统,是基于数学的有限范围的一统,缩小了一统的范围。重点在于用五解决62这个基本粒子数目的一统。实际西方人好好学学五行数理,也许会有帮助。

这个有限范围内的一统,数学而言,存在希望。仅仅是基本粒子的62这个数目尚未定板,你说万一号称物理一统了,结果又蹦出来一个基本粒子,这脸就丢大了。这万一可能蹦出来的基本粒子,就是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学家正在头疼这事。

说弦这个东西类似波的意思是,弦理论的波是基于拓朴几何的概念,并不是经典的欧几里德几何或柏拉图的立体几何。很多人把这几种几何搀和在一起,玩起了数理玄学,解读的东西保准物理学家、数学家都不懂。但是,不懂数学、物理的小白们很崇拜。这人了不得了,太厉害了,居然知道弦是什么,不免崇拜起来,按现代的说法是不明觉历。

而弦这个小东西,物理界至今证实不了,甚至还没有想出物理证实的办法。大型对撞机即便累出屁来,撞出不来一个弦来。所以这理论也就闲置在那,任凭人忽悠。由于暂时不可证实,所以至今尚可以随便吹牛使用,物理学家、数学家也只能看着。

笔者也等着这个物理证实的结果。因为一旦弦被物理性的证实,五行为基础的中医里面的气(炁)的理论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也就不用争议了。

波的数理文化本质——波里面扑朔迷离的“妖气”哪来的

波哪来的?

笔者的标题是波的数理文化本质,不是数学文化本质,这俩区别很大,但西方人并不区分。

波的数学文化本质,笛卡尔、欧拉解决完了,没笔者什么事情。但波的数理文化本质,却要说一说。

我们先要明确一件事情就是,数学是古代数理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古代数理文化是数学的妈。因此,数学里面有点数理文化的影子,这事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直到欧拉、笛卡尔、牛顿,这时候,现代意义的数学才与数理逐渐脱离,而且脱离的非常不利索。在这之前是搀和在一起研究的。我们现在总说牛顿晚年研究神秘文化,这是基于现代的标准评价古人,很不客观。当时就是这个样子,搀和在一起研究。乃至到爱因斯坦,数理文化与数学文化依然没有被分清,爱因斯坦晚年搞的依然是数理文化,不是现代意义的纯粹的数学、也不是纯粹的物理。霍金晚年也是一样。

波的最简单的数学目的是简化表达圆和圆的变化。这事可以追溯到太极图。太极图中明确的表达了波。这你可以看看太极图中间的S曲线,那就是标准的cos(x)。

不过后来中国人研究人文去了,也就把波这个数学好东西一撂就是千年。

甲骨文的启发—太极螺旋模式—导致现代数学波的产生

甲骨文的启发—五行的数学表达基础在于波

古代数理文化从圆到太极再到波的发展历程

太极图和引力的数学类比问题

按照笛卡尔的意思,波是等效表达圆。这种等效又是有数学前提的。波与圆的区别就是道家说的,“道冲,或不盈。”180度的时候,可能有变化或者不变化。圆是在 180度的这个点曲率不变化;波的在这个点曲率翻转,发生变化。假设这事不存在,圆与波等效。

道家这是兼容表达出来方式,两种可能性都说了;而数学是唯一性的表达方式。

波里面的“妖气”

也就是忽略刚才说的问题,或者解读一下这个稍许的区别,波就可以继承原来所有圆可以表达的数理文化内容。这一点非常关键。继承发展,由此而来。

古人的数理文化大一统的方案,最基本的数学依赖就是圆。

谁发现圆这个数理文化的基础有表达问题了?老子。老子发现,基于圆的数理,在表达水的时候,变得唏嘘起来。就算基本的数学模式没有变化,结果却是水既可以平静如境,也可以惊涛骇浪。当时还不理解波的干涉问题,但老子发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在前文连载中解读了水这个数学拟合的问题。

甲骨文的启发—水需要用几维的几何拟合才逼近真实

波的数理文化本质——波里面扑朔迷离的“妖气”哪来的

动态的水,需要四维的数学方法来拟合表达。也就是三维的动态是四维。而四维超体的几何形状在三维的投影并不唯一。

而波比圆具有数学的简洁性和跨维度简单解读性。

二维静态的波,可以直接简单表达四维静态的波。形态简化,且无需改变几何形状。

圆做不到这一点,四维超球,已经不是你想像的圆的形状,陀螺仪就是四维超球在三维投影的其中一个表达形状,还有球样吗?

圆要扩大,需改变半径;而波只需延长坐标轴。

圆的干涉效应,古人靠“想”表达出来了数理结论,笔者至今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而用波表达这种干涉和共振,直观表达结果。这很容易验证古人部分的数理表达,其中的数学部分居然是数学正确的。

波的数学静态属性是四维的,三维的动态;或者说四维的干涉波,可以直接简化投影到二维,这两点重要的数学属性,很多使用者是忽略了的。

而圆做不到这两点。

那么,基于波的数理表达,已经和圆不一样了。可以简单继承,但是其数理解读的发现却有些是圆无法再简单解读的了。

数理一统的原始问题依旧

那么用圆拟合出现的拟合数学问题,用波拟合就不会出现吗?这事数学认为不可能。既然号称圆与波等效表达,这个数学麻烦也就依然存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数理兼容的人文解读方式,可以使文化再渡这个难关!

伏羲的一兼容了量子概念;而太极兼容了波与圆。

就连中国天文学的一维的定义,点动成线,这是数理兼容文化意义的。这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呢?都可以!

数理文化被数学文化割裂开来,最终解决这种文化分化割裂的,还是后人永远说不清的伏羲兼容表达的一。

我们以前理解的数学二维,在现代的分数维数学中,被解读为一点几维,那么你说这算一维还是二维呢?以前的数学说是二维。爱因斯坦的四维,也就变成了3点几维。这样爱因斯坦的物理的四维时空就不会与数学的四维空间混为一谈,玄学这种数理文化也就无处藏身了。

如果文化普及到这种程度,人类的文明真的就又提高了一个维度,从数学的二点几维到三维整数维过渡到三点几维。可不是从三维提高的四维。至今,数学分数维三维与四维边界上的奇点、虫洞、黑洞、白洞,人类的文明依然在茫然与探索中。

笔者没有能力给出这些东西的答案,我也想看到物理界的证实,而不是看到整天无厘头的变换的西方理论物理假说。期待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