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生命在冬天相继枯萎,仿佛因为经历了树桠皲裂、花朵颓败的萧瑟,所以我们才有时间反思生命,等待寒冷后的那个春天,延续生命。

春雷响动之后的三月,伴随着春风徐来,冬日蛰居的植物被一同唤醒,世上的鲜花将相继盛开。

或绯红、或灿黄、或荼白的晕染将遍布山野,盛开于荒野外,溪岸边,山谷中。

有人选择将这些生命拍摄下来,而有的人则选择将它们绘于宣纸,并以文字记录下来,青年画家、瓷器手作人樊雨飞便是其中之一。

雨飞爱文艺,喜自在。毕业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曾在媒体供职,辞职后成为画家,制瓷手艺人,现长期专心于陶瓷的手绘设计。

致力于将新中式融入到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体会生活的本真与纯粹。

1

在一朵花里

发现生活的诗意

关于花朵的记忆,很早就根植于雨飞的心底,纸笔相触画下的那些花,让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

在她的新书《当我画下一朵花》里,收录了多年积攒下来以“花”为主题的小画,以及日常零碎的杂感和十二月花谱故事,关于艺术,关于自在的生活。

文字与绘画是她自小的爱好与寄托,“那时为目之所及的草木生灵,书写过许多深情片段。”

这些关于花朵的记忆,构成了我对故土的印象,感知着亲人对我真挚的爱,寄托着年轻的困顿与思索。令我更加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产生了突破重围的信心与勇气。”

知名人文摄影师、画家林帝浣“小林老师”评价她:笔下的花开娇艳如青春,文字恬静似流水。”

画如其人,沉静如水的雨飞,在众人逐利的当下,以技养身,以心养技,以赤诚之心传承千年匠艺。

从春到冬,安静地用画笔记录,用绘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应对外界世界对自己的影响。

“自然界的生灵,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并不用去盲目比较与跟风,发展自身的长处与天赋,顺应规律,总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樊雨飞

2

所有看似无用的付出

早已暗中产生了回馈

雨飞成长于杭州西子湖畔,儿时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让她的自然天真多了一份成稳宁和之气。

少年时期因父亲的启蒙,开始执毛笔学习工笔国画,因为常年的积累,在大学的专业主攻方向上,她选择了古籍书画鉴赏与修复,希望借由这门学科研修鉴赏与审美能力,也能和自己自小深爱的文学融会贯通。

雨飞学生时代作品——法海寺水月观音像

毕业之后雨飞给自己策划了一次独自旅行,在旅行的最后一站景德镇她看到了理想生活的雏形。

这座久负盛名的瓷器之都,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将活色生香的中式生活美学蕴藏于古镇的细节之中。

看似低劣的小摊,破旧的作坊,极其普通的人,却是手艺精湛的画工、资深的美术教授、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们,虽都各怀绝技,但大家都放下利欲俗念,只为追求艺术上的极致。

景德镇陶瓷作坊

旅途结束雨飞便决定留在景德镇潜心磨练技艺,专精于绘画与做瓷,在景德镇这片自由与艺术的乌托邦深耕、打磨,她开设了自己的作坊,手绘并烧制一些陶瓷器皿出售,慢慢开始了她的手绘陶瓷设计之路。

随后她创作的『花卉山水』系列瓷版画,在2016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获得铜奖,在瓷板绘画的基础上,衍生设计瓷器物件。

无论是家人还朋友都发出了很多否定的声音,但她自己却异常坚定。

“就像一辆汽车行驶在公路上,车灯只能照到眼前一段路的距离,不会直接照到目的地。把握住那些坚持不变的东西之后,就不太会害怕外界的变化。”

雨飞在画画、写作、做瓷器中,找到了与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一朵花、一座山、一件器……于她而言,就像是与日常生活的对话。虽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背驰,但只要在这个领域深入下去,体会其中微妙的趣味,就能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与真谛。

她说:“不论身处庙堂还是江湖,就像淡水鱼和咸水鱼,所在的水域不同,并不能就此认定一条鱼的好坏。”

抱有简单的心意,不为了任何,只是出于内心的喜爱而去做一件事,这些看似无用的付出,一定都会产生回馈。

3

当我画下一朵花

关于花的美,花的故事和画下一朵花的心情,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100多幅中国风水墨画,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当我画下一朵花》

樊雨飞 著

耕雲 | 新世界出版社

以“花”为主题,荷花、牡丹、百合、芍药、兰花……不论插在花瓶中,画在扇子上,还是长在山水间,在画家雨飞的笔下都有或浓烈或淡雅,或精致或自然的姿态,结合俏皮的日常杂感和流传至今的十二月花谱故事。

《当我画下一朵花》与万物复苏的春天一起,让你放松心情,在这个被花包围的小世界中得到片刻治愈。

希望你也能寻到这般自在从容,可以与自我独处的微小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