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联合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计325个区县,11万余名四年级学生、7万余名八年级学生和他们的3万余名班主任参与了调查。调查基于全国代表性取样,结果能反映全国家庭教育的状况,是我国家庭教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报告。报告不仅客观呈现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还为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就这第一份全国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报告,本站记者电话采访了家庭娱乐学创始人、社会学、家庭教育研究学者李致远。

记者:李老师,您怎么看待中国第一份家庭教育国家报告?

李致远:这个报告非常好,非常及时。目前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的问题。现在这批家长的原生家庭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家庭,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很多现代中国家庭都处于茫然摸索的状态。这份调查报告可以很好的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家庭教育界也是个很好学习材料。

记者: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49.4%(八年级)的孩子认为"有温暖的家"是他们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对此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致远:这反应了孩子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当前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方面面临最主要的问题一:很多孩子缺乏必要的科学的陪伴。二:孩子成长环境有很多的负能量在伤害孩子健康成长。一个有温暖的家,可以给与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安全感。而要想让家温暖起来就需要科学的陪伴孩子。我想,看过这个报告后很多家长会正视对孩子的科学陪伴的问题。

记者:报告表明"四、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第一位是学习情况(选择比例分别为79.8%、79.9%)",请问您如何看待家长重视孩子成绩的问题。

李致远:只重视学习成绩是一种把教育功利化的病态表现。当然错也不能全在家长,这跟整个中国社会集体性焦虑有关系,正因为社会的焦虑引起家长的焦虑,而家长则选择通过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来释放这种焦虑,无形当中孩子成了家长释放压力的出口,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家长有压力不能释放到孩子身上。社会整体焦虑是由于中国"金字塔型"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引起,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设"橄榄型"社会结构,我们看到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调节收入分配,扩大中产阶级数量,这都是非常好的措施。我相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中国家长摆脱了焦虑的困扰后,会从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学习成绩问题。有句话说的很好"孩子是因父母而来,但却不是为父母而来"。

记者:那您认为如何去解决中国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呢?

李致远:前面说了中国家庭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孩子缺乏科学的陪伴。陪伴式教育可以解决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网瘾、暴力、注意力不集中,拖沓、不自信、没有上进心等情况。很多家长认为陪伴其实就是陪孩子玩,玩太耽误学习时间,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现代教育学证明"玩"也是一种学习,只要玩的项目有针对性也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第二个突出问题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有太多负能量。孩子成年以前普遍缺乏辨别能力,对于一些负能量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往往很容易不加选择的全接收,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所以,一定要保证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正能量。

编者按:一个好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好家庭。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希望《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的出炉给众多中国家庭指明教育方向,就像李老师说的那样重视对孩子的科学陪伴和成长环境的维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