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让大清结下了一树的恶果,其中最为苦涩的便是中央权力的流失,致使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同时引发的“捐纳”的盛行和官员“滥保”现象也让制度受到了侵蚀,朝廷的威望进一步下降。

晚清时期朝廷威望为何会急速下降?一则捐纳大盛,二则滥保成风

​捐纳即卖官,清朝前几位皇帝对此还比较谨慎,卖官也稍有节制,多是虚衔。到了晚清时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无限制地运用卖官来解决财政危机了。道光皇帝以守成之君自居,以节俭标榜,死后谥号为“成”。他在位30年,年年卖官,捐纳总数达315825人,这个数字是同期进士的32倍,举人人数的5倍有余。

道光皇帝的子孙在卖官方面青出于蓝,卖官市场“疲软”之势出现后,就减价出售,九折、八折、七折,大甩卖,薄利多销,聊以救穷。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道员的售价为16400两,咸丰二年(1852年)降为9446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降为4732两,打了三折。

晚清时期朝廷威望为何会急速下降?一则捐纳大盛,二则滥保成风

​相比较捐纳而言,滥保的危害更大。毕竟卖官要花银子,可地方督抚滥保就无须本钱,只要能得到荐主的赏识与青睐,一纸荐疏候补官便可到手。曾在吏部供职又担任过广东监察道御史的胡思敬曾说:“近世保举之弊,十倍于捐纳,百倍于科举。”

保举名目繁多,河工有保,漕运有保,军功有保,边防有保,庆典有保,会典馆、方略馆、实录馆、国史馆、玉牒馆有保;兴办洋务,出洋肄业有保;机器局、船政局、洋务局各种局有保;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各种学堂有保;后来,海防有保,劝捐有保,筹办铁路、电报有保,几乎无事不保。

辛丑慈禧和光绪帝回銮,接见百官,君臣痛哭流涕。但几天后,各部院大臣开列名单,某某居守有功,某某扈从有劳,各保升阶。庚子之难,已经给清王朝披上了黑纱,君臣不思振作,上者以酬庸功劳为事,下者以获奖叙为容,实在是国家的奇耻大辱。

晚清时期朝廷威望为何会急速下降?一则捐纳大盛,二则滥保成风

​滥保的各个名目中,尤其以军功保举者为最多。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湘军初期的军功保举者为3%,到咸丰六年(1856年)攻下武昌汉口后,提高到20%,以后遂成常制。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感到问题严重,曾一度下降为12%,十几万人的湘军转战各地,保案也不断发生,保举人数之多不难想象。曾国藩说,统计各省军营,保至武职三品以下者,不下数万人。左宗棠也说,军兴以来,各省军营所保武职,不下数十万。

仅仅是湘军保举的数量就如此巨大,那么清代编制内的武职官缺又有多少呢?据统计,全国绿营官职,从一品提督19人,正二品总兵56人,从二品副将108人,正三品参将152人,从三品游击310人,总计三品以上者不过646人。但镇压太平天国后,以军功记名的提督已达8000多人,三品以下的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额外外委不过12300余人,而以军功保举的记名者以10万计。

晚清时期朝廷威望为何会急速下降?一则捐纳大盛,二则滥保成风

​如此多的军官候补队伍,无疑增加了朝廷的困难,镇压太平天国让清王朝摘下了胜利的果实,吞咽下去时却显得有些苦涩,难以消化、吸收。同时,也削弱了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大员为了加强权势,通过保举结党营私已是公开的秘密。袁世凯为了提高其党羽的地位,或者个别的明保、密保、特保,或者几人、十几人、几十人、百余人的列案保举。伴随袁世凯权势地位的提高,保举的花样、名目越来越多,保举的名单也越来越长。

晚清时期朝廷威望为何会急速下降?一则捐纳大盛,二则滥保成风

​不管是捐纳还是滥保,这都造成了候补官僚的队伍的迅速增长。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科举士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刺激和精神折磨,无形中也产生出抵制朝廷的情绪,而士人的这种抵抗情绪是对于清王朝来说是致命的,朝廷的威信也荡然无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