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梦琳/文 吴传明/图)10月21日,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召开之际,“成都平原和两河流域青铜文明对话展”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揭幕,展出了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圣地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巴比伦特藏珍藏的约百件文物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

当神秘古蜀文明与古老的两河文明被放在同一维度进行“对话”,观众惊奇地发现,青铜时代的这两种文明,虽然在绝对年代和地理位置上都相隔甚远,但跨越时间和空间,竟有如此一些相似和共通之处。

“我们期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对话’形式,为古蜀文明的建构提供更多的视角和参照,更开放地探寻和想象它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展览策展人、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说。

此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到11月21日。

“北纬30度”链接的两大文明

据介绍,整个展览分为远川古国、镂石攻玉、神王传说、目中无影、人同此心5个篇章,从多个维度,将两种文明放在一起进行互相比较和参照。

步入展厅,一个“北纬30度”文明展示十分吸引人注目。这条神奇的纬线,贯穿链接了四大文明古国,而古蜀文明也同样诞生在这条纬线上。

“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先后代表的两河流域古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是古代长江中上游的一大文明中心,是中华文明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起源。”周静说,这两种文明,都不是直接一代一代传世下来的,最初都只有记录在一些文献中的故事和传说,后来通过考古发掘,才慢慢浮出水面、被世界所知晓。此次展览,就通过一些珍贵的出土文物,还原出远古时代的一些生活场景和社会形态。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在展览现场,观众能够看到现存于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巴比伦特藏的一个黏土板,这正是汉谟拉比写给行政长官的一封书信,在信中他宣布,将一块约0.2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给原主。

记者看到,还有现存于以色列耶路撒冷圣地博物馆馆藏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批滚筒印章,上面描绘着不同的图案,有的描绘神话场景,有的描绘人与兽的战斗场面,还有的描绘当时的宴会场景,材质也分为蛇纹石、青金石、贝壳等不同。据了解,这也是以色列文物首次来四川展览。开展仪式现场,以色列耶路撒冷圣地博物馆馆长阿曼达也专程前来,她告诉记者,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文物展览,让两地有更多互相交流和了解。

有理由想象两个文明存在互通和关联

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被发掘,其神秘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世界关注,也留下诸多谜团。一直以来,关于其来源的猜测和想象都不断。周静说,实际上,在考古发掘中,就开始学者觉得,直观来看,这种与东方中原地区相较个性卓然独显的文明,却与西亚的古代文明有不少相似之处。

展览现场,就重点提取了一些意象元素进行比较和参照。“首先是王权的标识。”周静介绍,在两河文明中,当时社会已经有了身份和阶级的划分,那身份和地位如何呈现呢?主要就是权杖,而在三星堆和金沙出图的金器中,同样有不少金杖。“在古代社会,东方普遍是尚玉,在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中,金子虽然也是一种贵重金属,但主要是制作为耳环等。而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金子则被覆盖在权杖、面具的表面,也就是说除了贵重之外,还有其他的身份象征。”周静说,这也正与两河流域的“尚金”的文化不谋而合。

同时,还有“眼睛”的意象的运用。三星堆出土文物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纵目面具,以极其夸张的制法来凸显眼睛,还有完全是眼睛形状的青铜片,这样的对于“眼睛”的崇拜,在两河流域文明中同样出现了。“例如阿斯玛出土的约公元前2700年的塑像群,对眼睛部位也十分突出,描得很黑。”周静说,还有一些小的一些雕像,抽象得只剩下眼睛部位。

“这些标志性器物的类别、风格和功能的相似,让人有理由去想象数千年前两个相隔甚远的文明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一些间接的互通和关联。”展览首席策展顾问,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所长王献华说,通过这样的“对话”展的形式,期待为现今的人们,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追溯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更多探索,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思考。

#SplitPageHere#

#SplitPageHere#

#SplitPageHere#

#SplitPageHere#

#SplitPageHere#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