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几处隐藏在河西古镇的老宅 它们的传奇故事你听过吗?

通海县河西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原河西县治所在地,为我市著名的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美誉,拥有河西文庙、圆明寺等诸多风景名胜。

圆明寺

河西文庙

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中,河西镇将诸多文化遗产保存到了今天,其中,散落于古镇街巷中的各式传统民居最值得称道。近日,记者来到河西镇,步入曲折的小巷,探访了众多风格独特的宅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一进四院、八马推车……这些宅院,或中西合璧,或曲径通幽,或高墙深院,不仅体现着通海本土民居文化,也诠释着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

河西老街 邓慧祥 绘

底蕴深厚的张华堂故居

张华堂这个名字,或许很多读者会感到生疏。据相关文献记述,张华堂,名联芳,华堂是他的号,西街人。自幼聪敏好学,童年时在河西当地私塾及河西螺峰书院就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举人。

张华堂的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保留着清末的建筑风格,斑驳的板壁上仍能看到“朱子格言”的题字和古朴的壁画,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宅,坐西向东,为一进四院布局,主要由大门、花厅、前厅、后厅、耳房及书房组成。现存房屋主体为四合院,外有书房及大门。步行其中,虽不能目睹它曾经的辉煌,但却能从古旧的板壁间感受到其厚重的人文历史。

张华堂

关于张华堂,文献中描述道,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长白人杨恩吉任通海知县,兼理河西县事,贪赃枉法,擅作威福。张华堂与玉溪严天骏、通海吴简明合作《杞湖谣》,对杨恩吉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清政府灭亡后,他当选为民国首届众议院议员,并被聘为云南驻京议员。之后,曾先后担任广东乐会、海南儋县、云南弥勒、玉溪等县县长。任职期间,公道正直,清正廉洁,得到当地百姓信任。回乡后,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据了解,张华堂知识广博,民国年间,曾应聘为江川县地方志编修总纂、河西县文献编纂委员会主编。期间,他不仅对江川的历史、人文、名胜、景观等方面撰写了许多诗篇,还续修《民国河西县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河西历史文献资料。在河西境内,他留有不少书法作品,如圆明寺山门悬挂的楹联“照遍万古佛光,举头试看圆明月;唤醒一场春梦,入耳得闻普应钟”等。

民国三十年(1941年),河西县各界人士公推他为民众代表,组成清算委员会,对贪赃枉法的河西县长高仲贤进行清算,迫使高退出贪污赃款,用于购置田亩,收入作为公益基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张华堂任河西县参议会副议长。次年,因病逝世。

中西合璧的师家大院

这所宅子的结构为三间四耳带一个躲间,楼上四角相通。站在宅中,天井中的四根石柱最为引人注意,倒不是说这些柱子的纹饰雕刻工艺有多么精湛,而是每根石柱都刻有文字,其中河西人张华堂就有一联书于石柱之上,曰:“插架牙签丕振诗书门第,绕庭琴韵流传风雅家声。”观之,雅趣横生。环顾此宅,不管是建筑风格还是其形制,都极具民国气息,既简约明了,又不失传统韵味。

据说,该宅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原主人名叫师万桢,其设计师是峨山县宝泉乡一位姓禹的师傅。那时候,师万桢一家在昆明、宜良一带经商,后有意在原河西县衙门前买一片空地,建宅自用。在以前,县衙门前的空地可谓黄金地带,价格颇高,一般人是买不起的。当师家购得此地建盖宅子时,还让河西城轰动了一回,十二根近四米长的石柱子在号子声中被石匠们抬着在河西大街上穿行。建房用石柱,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而更特别的是,建房所用的每一颗钉子都是铜制的。人们说不清更道不明师家这样做的理由,或许只有宅子的主人才明白。

当师家的宅子建成后,其造型显得格外洋气,或许是受地理位置限制,宅子在东边围了半边院墙,西边有一个躲间,躲间里为一个玲珑的四合院,四间屋子作厨房用。宅子的屋顶为三檐平,道八尺不造楼,改建一个小阳台,用石块砌成,过去台上广种花草。师家的宅子并不算大,但“铜钉石柱小阳台,八马推车少半边”的建造风格却体现了主人家的闲情逸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家大院的主人都在外工作,只有师万桢的妻子留家,之后因种种原因被下放到四街镇师家湾,再也没有回来。

2009年,这所宅子被通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巧设机关的杨为模故居

位于通海二中校园内的杨为模故居,是一座典型的“走马转角楼”民居建筑,它是一座“前三后三夹六耳”的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823.78平方米,坐西朝东,始建于1922年。

为什么叫“走马转角楼”?据悉,这类宅子的楼梯宽平,且厢房楼的两侧均安装有栏杆,两侧都可以转通下楼,所以便称为“走马转角楼”。此外,宅子的四角还暗藏四个躲间,每个躲间自成一座小宅子,有楼上、楼下、客厅、天井、楼梯、卧房、厨房,主房的大天井加四躲间的四个小天井,共有五个天井,因此这类民居也叫“四合五天井”。

要说这座宅子最独特的地方,则是它特有的防盗匪功能。当有盗匪袭击时,只需大门一关,用枪顶开门墩旁墙体上的活动砖,便可以交叉斜射宅子外围的盗匪。如果宅子前大门失守,便要上楼把过道门关紧,从窗户眼射杀堂屋里和楼道上的盗匪。要是再被紧逼,还可以把过道门关上,往大门左边的楼梯下楼向外跑。

有了如此多层的防御,不熟悉房子结构的盗匪是很难捞到什么好处的。此外,在房子四角的瓦沟筒瓦上,装有露头十多厘米的椽子土钉,夜间爬上屋顶的盗贼,稍不注意就会被钉子扎穿脚背而难以动弹。

据了解,老宅的主人杨为模,生于1890年,1909年曾与朱德、金汉鼎、范石生等人一同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同为丙班同学。云南护国起义后,杨为模立下战功,任滇军十一团团长;1928年开始,他任通海县县长,为通海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因此极受百姓尊重。后来,杨为模被土匪吴学显挟制,自杀于土匪家里。1956年,杨为模故居被划归通海二中,现为通海二中办公用房。

来源:在玉溪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