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银展现场

“三百年谜团,考古进展览,传说成现实,朋友尽开眼。”——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

经过紧张筹备,由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眉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江口沉银”展昨天在四川博物院临展二厅开幕,展期近3个月(展至2019年1月18日),免费对公众开放。此展自宣传始就受到高度关注——该展览是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也是此次2018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蓉召开期间的重要系列展览之一,是“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展示巴蜀文化的具体实践。昨天展览一开幕就被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四川博物院方面不得不采取间断限流的策略,以应对源源不断的观众。

绝大多数观众都是奔着那首民谣来的: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从传说到实践,是现代考古的实践和探索,更满足了普通文博爱好者的好奇与向往。

今日周一,“江口沉银”照常开展。博物院方面建议各位错峰观展,开闭馆时间为9点至21点。

展品精彩

金银闪耀,观者大呼过瘾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江口沉银”,主要展示江口遗址出土相关文物,共分三个单元:大西政权、金银充库、江口鏖战;第二部分“水下考古”,主要展示江口遗址考古过程中所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分三个单元:新尝试——围堰考古、新方法—科技考古、公众考古。 这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出土文物首次在发掘地四川展出,也是首次四川省在考古发掘文物出土后未完成整理前对公众展出。本次参展文物共计521件。其中四川博物院34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479件,眉山市彭山区文管所8件。文物主要以金银器为主,少许铜、铁、木等质地的文物。

成都商报记者在展厅不断听到观众小声赞叹的声音,金锭、银锭、各类精美的金饰品、大块的金板、金印与金册,尽在眼前,着实震撼。

文物回家

从国博回川博只用了20天

展览开幕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提到,考古曾是他的一个梦想,也是穿越时空、印证历史传说的一次艰苦而有诱惑力的旅程。

刘志岩说,“经过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我们现在可以说对江口遗址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远远谈不上深入和全面。两万平方米的发掘面积虽然听起来不小,但相对于江口这种类型的遗址来说也并不大,算起来仅仅是整个遗址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四万二千件的文物听起来好像很多,但相对于如今还在江底的埋藏,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惟有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在科学考古理念的指引下,有计划地对江口遗址展开发掘,才能为揭开历史迷雾,为保护和利用、展示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年度的江口考古发掘四月刚刚结束,仅仅两个月后江口展就登陆国博,而从国博回到川博更是只用了短短的20天。从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四川考古文博人让文物回家的迫切心情。”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府河在此汇入岷江。清代文献曾有记载,此处是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沉银之处,当地一直以来也有许多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在过去的300多年里,“江口沉银”始终不曾被淡忘。2015年底,来自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的10多名专家聚集在彭山,经过多番调研与讨论,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经过一系列科学勘探后,2017年初,江口遗址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金银文物陆陆续续重现于世,“西王赏功币”、“大顺通宝钱”等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了此处为江口沉银的中心区域。流传了数百年的沉银传说,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意义重大

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昨天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从清初开始,张献忠埋银藏宝的传说便不绝于书,因此江口遗址的发掘,其学术意义远远高于出水文物的经济价值。截至目前,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共发现文物42000余件,出水文物具有数量大、等级高、时代久、地域广等特点;这些文物不但有助于弄清张献忠藏宝的真相,更有助于促进“张献忠与四川”的历史研究,能促进不同学者从水下考古、白银货币化、明清易代历史、明代藩王制度等专业领域展开各种讨论,激发我国明清历史研究中新的学术生长。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发掘也成为国内首次内水区域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是继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返回四川的收官之作,共展出文物500余件,一定程度上让历史重现在人们眼前。以往,像这样规模的考古成果发布可能要等很多年,这种现象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滞后。而江口沉银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早早地就面向社会公开,不仅让全国各地的学者可以接触到它,也让普通社会公众也能够接触到,这在四川省的文博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温馨提示

由于观者众多,川博建议错峰观展,开闭馆时间为9点至21点

原标题:当然是“江口沉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