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部片最重要的,明明不是杨幂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十点电影」

《宝贝儿》上映了。

有人说这是杨幂为了翻身,自毁形象的咸鱼之作。

翻身,是因为题材;咸鱼,是因为演技。

所以她注定没法像那些演技派一样,被观众当成宝贝,被承认和重视。

就像《宝贝儿》这讽刺的片名一样,戏里戏外,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宝贝儿。

《宝贝儿》

宝贝儿到底在宝贝些什么?

它宝贝的,是活着的可能性。

18岁的江萌(杨幂饰演),是个「无肛」弃儿,无法正常排便排尿。

被福利院救助之后,寄养在一户人家里。

八年里做了六次手术,才堪堪活下来。

寄养家庭的爸爸,为她戒掉了多年的烟瘾。

但寄养和收养不同,每个寄养的小孩成年后就会被政府「回收」。

被「回收」的江萌,自己找不到工作,最后进入了福利院安排的医院做起了护工。

这是故事的开始。

江萌在医院打扫时,意外得知医院有一个与她一样的「无肛」婴儿。

幸运的是,这个婴儿的父亲徐父,不像她的父母一样准备抛弃她。

但不幸的是,徐父也不打算救治。

他只想把孩子抱回去,等死。

江萌试图拯救这个,被亲生父亲判了死刑的婴儿。

她偷病患的资料,不断地给徐父打电话,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最后揣着不多的工资,一路奔往婴儿的城市。

直到在老年康复中心找到她。

她为什么这么执拗?为什么就一定要徐父救这个婴儿?

理由其实再简单不过,对生的乞求。

乞求跟渴求不一样。

渴求是迫切的追求自己想要的。

乞求是请求,是请求别人让自己能苟活。

在康复中心里,江萌不断地问徐父:

她可以治好的,你为啥不治了?

其实也是想要问问自己的父母:

我可以治好的,你为啥不要我了?

江萌不明白,甚至为了当面跟徐父问出这句话,还报了警。

但警察也管不了。

没有遗弃,没有虐待,直系亲属有选择治不治疗的权利。

江萌在这个略显无奈的世界里,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

中国每3000个婴儿里,就有1个无肛婴儿。

每年的新生儿中,就有将近100百万个缺陷儿。

这些人基数之大,为什么却从没有出现在主流人群的视野中?

江萌不明白。

明明九死一生活下来,为什么还要面对别人的偏见和唾弃?

为什么只能干最辛苦、最累、最肮脏的活计?

为什么养了她十八年的养母,不能跟她住在一起?

为什么她们俩必须一个回到福利院,一个送到养老院去?

江萌反复地问这些问题,一遍没有答案,就两遍。

两遍没有答案,就三遍四遍,直到自己放弃。

宝贝儿在宝贝什么?

它把这种反复追问为什么的执拗,当成了宝贝,锁在江萌内心的盒子里。

不明白的时候,拿出来,一遍遍的问。

不止江萌不明白,徐父也不明白。

你们口口声声说救小孩,但是谁想过小孩以后?

这个小孩没得以后。

所有缺陷婴儿,一生都困难重重。

10个新生儿里,有3个出生后便要面临死亡,3个会有终身残疾。

只有剩下的3个,能够经过治疗和矫正恢复正常生活。

可即便活下来,也只能像江萌一样,在不健全和歧视中长大。

婴儿的父亲无法回答江萌的为什么,因为也没有人能回答他的为什么。

宝贝儿在宝贝的,就是在这令人无奈的生活中,还愿意问为什么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的一部影片,本来就不是拍给冲着流量的人去看。

豆瓣上连及格都不到的分数,不免让人觉得心寒。

《宝贝儿》的导演刘杰,作品不多,大都是些现实主义的题材的作品。

从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影片奖的《马背上的法庭》、四项金马奖提名的最佳原著剧本《透析》,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奖的《德兰》。

他一直在追问,什么样的社会是我们所呼唤的?

但是这样的问题,他问得很克制。

所以《宝贝儿》最后呈现的,就像是一部个人纪录片一样的纪实片。

影片里的镜头,大半都追随着江萌。

如果不是必要,几乎一点余光都不愿意分给别人。

甚至剧本都给的极其克制。

为了避免演员照本宣科地表演,刘杰几乎不给演员剧本。

他觉得,只有受了不得不承受的压力之后,在现场才能激发出“更多本能的、意料之外的东西”。

“有状态才拍,没状态、想不明白,就不拍了”。

弃婴拯救弃婴这样的故事,要拍成哭天抢地的片子反而容易。

难的是保持中立。

所以大部分令人动容的情节,尽量不拍,如果拍出来的,那就删掉。

他不想刻意地煽情和卖惨,也不愿意给这些角色身上加上有色的眼光。

作为提问者,他的立场必须是完全中立的。

我不希望观众去在这个电影里哭,我觉得看电影的时候一旦开始哭,很多理性的力量就卸掉了。

我就是要在那些情绪上来要爆发的时候,就把它掐掉。

我希望观众始终是冷静的,这个电影也是冷静的。我的镜头语言是为我这样的设想服务的。

任何太过煽情的东西,都会影响整个议题。

可惜他用了杨幂。

即使刘杰已经一点一点地磨掉了杨幂身上的表演的程序性的习惯。

杨幂演的江萌,也还是说不上好。

不管是从隐隐的不安 — —

还是到歇斯底里 — —

都不够,表情不够真,情绪不够满。

杨幂一直都是这样,照本宣科,同质化。

她的表演服从的是另外一种商业规则,一种高强度出演商业片和电视剧的表演规则。

这样的杨幂不可能讨喜,所以她没办法成为观众的宝贝儿。

江萌也是,《宝贝儿》里的所有人都不是宝贝。

江萌因为生理缺陷,内分泌失调,所以皮肤黝黑,脸上总有大块大块的色斑。

出生的时候缺氧,脑子有点问题,所以看人眼神总是直勾勾的。

脑子转不过弯,还执拗,特别一根筋。

所以说话总是不断重复,总是在让人费解的处境里撞得头破血流。

所以电影内的江萌,不是那种讨观众喜欢的人设。

而这样的角色,杨幂确实演不出来。

即使经过了打磨,即使她也知道这场戏必须演好。

演技不是速成的,是一点一点经年累积的,杨幂没有这个过程。

但她这次对角色的表达,并没有坏到让人打一星的程度。

在平遥国际影展,对于杨幂的演技,刘杰举例说:

一开始拍戏的时候,她拍十条能一模一样。

因为电视剧各个角度拍,如果不一样,后期剪辑就是灾难。

万幸这次的杨幂,终于跳出了之前的定式。

一场一场的对戏,逼着她必须要“真听真看真感觉”。

所以江萌的驼背、八字脚,甚至直勾勾的,发愣看人的眼神,不管戏里戏外,她都保持住了这个状态。

刘杰说:她变得能沉得住了。

可是,《宝贝儿》里的差评,却让十点君费解。

因为对一个演员的厌恶,就直接给一部电影判死刑。

杨幂也许预见到了这一点。

她提前很久就跟刘杰道歉,说自己会害他拥有一部史上最低评分的电影。

刘杰反倒不在意了,他在意的是那些问题。

但那些去关注问题的人,却渐渐的被关注流量的声音淹没了。

儿童遗弃、残疾人保障、老年人安置、法理与人情。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我们到底在呼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但也许本来就没有人会关心,因为到最后,影片也没给出答案。

留给我们的,只有豆瓣5.7。

观众习惯了电影最后要给一个答案,好给情绪一个出口,可是哪有那么多答案?

可惜的是,如果不是杨幂,评分不会这么低。

庆幸的是,如果不是杨幂,就不会有那么多看的人。

想看的,去电影院

老规矩,十点君每天为你们准备了3个彩蛋

后台回复1-3中任意数字,一个不小心就看到半夜。

微信改版后,很多大宝贝都抱怨找不着我们了。

于是,十点君专门出了个教程,教你怎么在第一时间看到十点电影的推文。

PS.苹果用户显示“设为星标”,安卓用户显示“置顶公众号”,效果是一样的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