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运河源头往下游走,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城镇就是南馆陶。

南馆陶对于馆陶县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她是现在馆陶县的县城所在地。其二她北侧的古陶丘(因黄河千百年来的反复泛滥已於于地下,地表无法确定位置)是馆陶得名的根源,即“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故名馆陶”。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县城也几度变迁,馆陶之名却始终保存。

鸟瞰运河重镇南馆陶

红圈处即陶山所在,古人表达里程不太精确,所示为大概范围

南馆陶和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隔卫运河相望。其实东古城才是馆陶县最初的县城所在,在汉代置县之后,县城一直设在这里,到了金代县城才徒到了北馆陶,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又由北馆陶徒到现在的南馆陶为县城。到了1964年,干脆以河为界,卫运河东岸归了山东省了。所以从南馆陶东边的“七一大桥”往东古城走,大家走的是一条跨越省界之旅。

鸟瞰运河重镇南馆陶

民国年间南馆陶图,可见其东侧有两村,红圈和箭头示意两村搬迁

鸟瞰运河重镇南馆陶

七一大桥下已无村庄

走在七一大桥上往两侧看,一望无垠的庄稼地间或有几棵大树显得格外开阔、养眼,卫运河静静地流淌在脚下,景色还真是不错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就在河东侧直到大堤内侧的大桥下面在以前还有两个村庄,分别叫做太平街和孝子村(有资料说这两个村就是东馆陶,笔者不敢确定,如有知情者请告知)。太平街与南馆陶的老城之间有一个浮桥,据说是1914年由南馆陶镇人民国时期的上将军、两湖巡阅使王占元捐资15000元所建。在南馆陶的老街还有他的牌坊,在河东岸的太平街(俗称小街子)也有一个牌坊,规模形制与这个相同,是王占元为他舅舅所建。南馆陶老城里还有王占元的督军府、新旧祠堂,在城西还有他的墓地,都建设的规格极高,堪比古代王侯。但这些已随着历史消失了,仅剩其祠堂的一小部分静立在南馆陶老城附近的一隅。而南馆陶对岸的太平街、孝子村两个村也在1973年时因七一大桥向东接出引桥搬出了堤外,从此不再有了。

鸟瞰运河重镇南馆陶

南馆陶老城区卫星图,红圈处为王占元祠堂残存处

南馆陶一直是运河重镇,元代时就设有水驿。明代永乐二十一年设置陶山水驿,有驿丞专掌邮传递送之事。崇祯十七年在这里建有水马站、递运所。明清时期河南漕粮在馆陶县境内卫河的运输与交兑,促进了馆陶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粮食商人在此聚集,特别是明朝万历年间与清咸丰之前,馆陶县的商业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来此做生意的大部分为山西人,所以在南馆陶镇还建有山西会馆,据光绪《馆陶县乡土志》载“考本境商埠遗迹在馆陶城西南隅,有山西会馆碑文所载,皆晋省人,凡自盐当以及铁货、布庄、杂行、钱店各生意固城中一大观“。但这些随着时代的发展、河运的没落,南馆陶也慢慢沉寂下来。

馆陶县城南迁后,南馆陶又迎来了她的新的发展时期。经过60余年的建设,南馆陶的城区扩大了10余倍,相信她将会有将更加美好的明天的。

鸟瞰运河重镇南馆陶

今天的南馆陶卫星图

鸟瞰运河重镇南馆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馆陶航拍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