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丽媛, 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盖海云,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护理部;杭嘉敏,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护理部。文章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摘要: 混合痔通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疼痛是混合痔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寻求效果好且无不良反应的镇痛方式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评定方法、影响因素和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做一综述,旨在为提高混合痔术后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痔病是肛肠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而混合痔是痔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痔病不仅是人类特有的多发病,也是覆盖范围较广的疾病。国内肛肠疾病的发病率约46%,而痔病占肛肠疾病总数的80.98%。混合痔手术适应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侵入性治疗方法失败者、III~IV度、有较大外痔及具有肛裂、肛瘘等共存疾病手术指征的患者,外剥内扎术是混合痔手术的经典术式,其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可靠、复发率低等特点,但手术会破坏正常的肛垫组织,导致术后肛缘水肿、肛门疼痛、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剥内扎术被不断改良,以及吻合器、能量设备等外科治疗辅助器械的出现,促进了痔病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和患者从中受益。但由于肛周部位特殊的生理病理因素,尽管在手术治疗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无论何种手术方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术后局部疼痛,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影响术后创面的愈合,甚至导致患者惧怕手术而延误治疗,因此,寻求效果好且无不良反应的镇痛方式仍然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评定方法、影响因素和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做一综述,旨在为提高混合痔术后疼痛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1混合痔术后疼痛

疼痛现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反应。部分混合痔患者会因为惧怕术后疼痛问题拒绝手术治疗,耽误病情。复杂混合痔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3~10 h。术后创面的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身体及心理上带来了剧烈的不适感,而且会对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及免疫等各个系统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出现如血压升高、尿潴留、便秘等问题。

2术后疼痛常用评定方法

2.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VAS评分操作方法为在白纸上划1条长10 cm的直线,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为为“0分”端和“10分”端,分别代表无疼痛和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按照第7次全国肛肠学术会议讨论标准评定疼痛程度,结合VAS评分,拟定评定标准:①基本无痛(0≤VAS均值≤3分,且24 h内最大VAS评分≤3分):术后创面完全不痛,排便、换药时亦无疼痛;②轻度疼痛(0≤VAS均值≤3分,但24 h内最大VAS评分>3分;3<VAS均值≤5分,且24 h内最大VAS评分<5分):术后创面基本不痛,排便、换药时稍有不适感;③疼痛(3<VAS均值<5分,但24 h内最大VAS评分>5分,或VAS均值>5分):术后创面感受到疼痛,尤以排便、换药时更为甚之,必要时需口服或肌肉注射镇痛药物。

2.2数字评定法(NRS)

分为水平型、垂直型2种形式。用数字0~10来表示疼痛的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在进行疼痛评分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因为自身的某些因素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时,评估者可根据疼痛对其睡眠的影响程度,提供2个坐标点,4分为出现痛醒,7分为疼痛使其无法入睡。这2个点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更准确的定位。但此方法受年龄和认知能力影响,不适用于认知能力变弱的患者。

2.3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FPS-R)

用微笑、悲伤至痛苦得哭泣6个不同表情面孔来表达不同的疼痛强度。6个不同表情面孔代表的疼痛评分依次为0、2、4、6、8和10分。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选择出最能表达此时感受的脸谱。该方法最初用于儿童的疼痛评估,后发现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中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对被评估者无特定的文化和背景要求,且评估方法简单易懂,适合急性疼痛的评估、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表达能力障碍的患者。

3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3.1解剖因素

由于肛门局部解剖因素,肛周皮肤较薄,末梢神经较为丰富,对疼痛极度敏感,结扎内痔后易引起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加重水肿程度,以及过多切除病变组织使肛门狭窄,排便时也可引起疼痛。

3.2患者自身因素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情况、经济基础等。一般认为男性对疼痛的耐受力比女性强,但毕娜等的调查发现,在术后当天及第2天,男性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女性。相关研究发现,男性疼痛峰值多处于夜间,而女性的疼痛峰值多处于白天。老人对疼痛反应较为迟钝,这可能与老人机体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以及有过较多的疼痛经历有关。此外,在一般情况下,生活条件及文化程度低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高。

3.3手术方式

混合痔多采用内扎外剥的手术方式进行切除。手术方式、过多在创口进行结扎止血、手术区域创口感染以及创口周围出现水肿、术后排便对创口的直接刺激、创口愈合瘢痕形成。

4混合痔术后疼痛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4.1中医治疗方法

4.1.1中药外用: 何颖华等采用四黄膏敷于患者的切口创面和水肿处,发现四黄膏有清热解毒、化湿活血之功,对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尤其是对气血瘀滞所致的“不通则痛”更为有效。黄玲等应用普济痔疮栓(熊胆粉、冰片、猪胆粉)对30例混合痔术后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疼痛消退时间、水肿消退时间明显缩短。黄继承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添加中药熏蒸法,经过治疗,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4.1.2针灸: 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原则,通过相关的穴位刺激来达到镇痛的效果。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梁靖华等采用针灸联合消肿膏的方式对混合痔术后患者实施干预,患者的疼痛度明显低于单纯使用消肿膏的患者。彭天书等采用气腹针的方法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优于口服止痛药。

4.1.3穴位埋线: 根据穴位及其相关作用,利用在穴位埋线,对穴位持续刺激来达到镇痛效果。卢爱军等认为穴位埋线与镇痛药、中药贴敷、穴位注射对比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舒涛等报道局部麻醉后在长强穴一次性注药埋线,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综合疗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吲哚美辛栓纳肛。郭毅等观察白环俞穴埋线术对治疗混合痔手术后疼痛的效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克泽普注射液局部封闭法,在术后疼痛程度比较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1.4耳穴埋豆: 耳部为百脉聚集之根本,全身的脏腑经络与其相关联。通过将王不留行籽帖于耳部相关穴位上,定时按压刺激,起到镇痛的作用。而在临床中,耳穴埋豆常采用联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严丽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更高。廖华蔚采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的方法对患者实施干预,在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满意度等方面都比常规护理的效果好。

4.1.5穴位贴敷: 将药物打成粉末状,用溶剂混合,贴敷于与疾病及镇痛相关的穴位上,利用皮肤的渗透作用,通过经络及脏腑将药物吸收并发挥作用。各医院采用的药物组成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梁颖芳等将96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术后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采用穴位贴敷,在术后第1天对2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进行观察:观察组为12.92%,对照组为29.13%。

4.1.6艾灸: 现代研究表示,艾灸的温热效应、光辐效应、温热性刺激可以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使皮肤充血,加快局部的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减轻平滑肌痉挛,并能使皮肤代谢能力提高,促进炎症血肿等产物的吸收,而且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术后镇痛的效果。根据混合痔病因及术后疼痛特点,多选择长强穴、承山穴实施艾灸。

4.1.7五音疗法: 中医五音疗法是一种以中医传统的五行与五音理论为基础,运用角、徵、宫、商、羽5种不同音调和音律来调治疾病的独特音乐疗法。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五音疗法就被古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患或由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类疾病中,常在情志护理中应用。如孙静怡将干预组进一步分为2组,组1的干预方法为中药熏洗联合耳穴贴压,组2在组1的干预基础上增加五音疗法,结果显示干预组2的镇痛效果优于干预组1。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音乐类型,是五音疗法的关键。

5小结

混合痔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肛肠疾病,外剥内扎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术式,但术后肛门疼痛等并发症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预后是混合痔手术患者护理管理的重点。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以人为本,通过中药外用、针灸、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发挥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混合痔术后镇痛中的优势,且中医护理操作相对简单,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混合痔术后镇痛模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