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众所周知,国庆节可算是外国舶来品,中国古代原本是没有的。

非要说有,那皇帝的周年大生日(如四十、五十、六十之类)和皇太后的周年大寿勉强和国庆节有点沾边。

因为在这一天,非但全国百姓普天同庆,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天全国放假,这点倒是和现在的国庆是一样的。

另外补充一句就是,在这天之前,官员们送给皇帝、皇太后的礼物可要准备好喽,这是让官员破点财——当然,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所以,如果说皇帝、皇太后的周年生日算古代国庆的话,就未免有些不厚道了!

民国第一个“双十节”是怎么过的?别说,还挺隆重呢!

古代暂且不说,就说说现代社会的国庆。

那么问题来了,诸位可知道中国第一个国庆是如何过的吗?不知道?那就好办了!容笔者慢慢说来。

1911年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后,最初是没有国庆的。直到1912年7月召开临时教育会议时,会上才提出设立国庆节的议案。

最终,经过多方讨论,确定将武昌起义的10月10日定为民国国庆节,是为“双十节”。

之后,在当年10月10日,北京及全国各地举行了民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国庆纪念活动。

是日清晨六点,最先举行的活动是“中华门开幕典礼”。

民国第一个“双十节”是怎么过的?别说,还挺隆重呢!

中华门即原来的大清门,据说大清换朝时,为了节约物力而将之前“大明”的门匾换边重写。

等到民国成立,这一故事早已忘记,当时也有人提议将门匾换边重写,孰料换过来后,却是“大明”二字!无奈之下,只得易边重写。当然,这是笑话了,未知真假。

有意思的是,在将原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时,同时还将清帝逊位诏高悬在门旁,以示改朝换代、名正言顺。当然,这个诏书目前也看不到了。

之后,举行的是辛亥烈士追祭仪式。按前一日袁世凯发布的大总统令:“国庆日举行追祭礼,由国务院总理赵秉钧前往致祭。”当日七点整,各方参祭人员即到达琉璃厂工艺局现场。

此前,内务部已将现场布置妥善,只见会场中央高搭彩棚,东西门各扎牌坊一座,杂以五色旗、万国旗及用松枝等点缀其间,

会场北面正中央为祭坛,“外面高置国旗,坛中有白缎灵牌,上书:‘中华民国为国死事诸君灵位’”。坛前供有鲜花水果,灵位上用国旗及陆、海军旗作三叉式。

是日八点,总理赵秉钧率参祭人员行礼并代表大总统袁世凯宣读祭词。致词毕,全体人等行三鞠躬礼,奏乐,仪式结束。

民国第一个“双十节”是怎么过的?别说,还挺隆重呢!

当然,当天的重头戏是总统府门外(新华门外)的阅兵。

据报道(《申报》之《国庆日纪事种种》),当天北京各机关部门、团体代表齐聚现场,接受检阅的各部队(北洋军)约两万余人,分列于东单牌楼与雍和宫一路。

是日10时25分,大总统袁世凯一身戎装登上检阅台,随同观礼的有参议院、国务院及各部代表、各国公使、中外记者等。

当天的检阅中,陆军总长段祺瑞亲任现场指挥,其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而军乐声中,受阅马、步、炮各部队亦秩序井然,徐徐行进,阅兵用时约一小时。

之后,国务院举办茶话会招待各界代表,“大众随意用餐,五族一家,中西杂坐,觥筹酬酢,极一时之盛。”

这一天,北京城内各商户均歇业庆祝,“五色旗帜、夹道纷披”。至下午,各处游玩的民众摩肩接踵,交通几乎陷入瘫痪。

民国第一个“双十节”是怎么过的?别说,还挺隆重呢!

据报道,当天最热闹的琉璃厂就接待了不下十万游客,而由于此前视为禁地的天坛首次对外开放(三天),一时游人如织,人山人海,并不比当下逊色呢!

到了晚上,天坛燃放焰火,“焰火烛空,如万道金蛇,斜舞天际”,这真叫热闹非凡,大家看得开心!

除北京外,其他地方也都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国庆纪念日,如上海、天津的提灯游行,首义之地武昌也举办了规模不菲的纪念大会,“踵事增华,不亚首都”。

值得一提的是,武昌紫阳湖畔距辛亥烈士祠不远处有一座六角亭名“胜利亭”,亭内有一汉白玉石碑,上书“民军起义国庆碑”七字。

这块石碑,正是民国元年双十国庆的见证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