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消费者,习惯将进口的大樱桃,叫作“车厘子”。而实际上,车厘子仅仅只是大樱桃这个水果的音译。

车厘子,在英语中叫“cherry”在汉语中叫“大樱桃”,学术上称之为“甜樱桃”。

名为甜樱桃,自然要甜。

我国进口车厘子多为智利车厘子,国内种植的车厘子以烟台、大连等地为主。

笔者吃过智利的车厘子,也吃过国内不少地方的大樱桃。首先,表明态度,进口车厘子未必比国产大樱桃要美味。而实际上,如果能在烟台、大连去樱桃园采摘大樱桃,或者是吃熟人相送的大樱桃,风味也是极佳。可从电商、大城市里的超市内购买的大樱桃,却品质令人难以称好,只能摇摇头。

给国产“车厘子”一个差评!

笔者曾经在烟台工作数年,从事水果相关的产业。当时的老板给提来一箱大樱桃,吃过之后,那美味至今让笔者怀念。

但是,从那之后,笔者离开了烟台,无论是从网上购买还是从超市购买的国产大樱桃,就很少再吃到过那个味道。

尤其是目前这个阶段的大樱桃。

笔者从事水果行业,自然不会说自己行业的坏话来砸自己的饭碗,可有些事情实在是忍不住了!

吃了这么多年国产大樱桃,总有那么一个问题——“甜樱桃,不甜!”

是的!

国内种植的大樱桃,有那么一部分不甜,甚至一点儿风味都没有,就跟喝白开水一样。

上周,笔者花了300多块钱从某超市买了两盒大樱桃,一盒佳红,一盒美早,是暖棚大樱桃。

佳红品种的大樱桃吃起来不甜,但还脆一些,有那么些味道。

但美早大樱桃吃起来,简直让人绝望,一点儿味道也没有。

给国产“车厘子”一个差评!

原因何在?为什么大樱桃吃起来不甜呢?

仅仅从果色上来看,这一盒美早大樱桃里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完全成熟的。

不熟就抢先上市!这是笔者给国产大樱桃的一个差评!

某些商家要求果农尽快上货,果农在利益下,大樱桃成熟度就采摘。一味的追求早上市,卖高价,却忽略了大樱桃的品质,这种现场令人担忧!

试想,为什么同一种水果,同一个品种,车厘子只不过和大樱桃名字不同,却在消费者的观念里产生了那么大的差别呢?

马铃薯跟土豆为什么就没有人认为这是两种水果呢?

一种是科普不到位,另一种大概就是消费者吃到的车厘子跟大樱桃的确有风味的差别。

而导致风味差别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不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烟台、大连都是国际上公认的大樱桃优势栽培区,自然环境不是导致风味差别的原因。

在种植技术上,烟台1871年引入了大樱桃栽培,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在栽培技术上,比起智利、新西兰等国家来说,差别可能有,差距不会大。

环境、技术、经验等客观的条件,我们都有了。

可是,关于市场规则、品牌规则、销售模式、品控模式,这些“软件”,我们几乎是一样也没有!

同样是2年多前,某生鲜电商公司在大樱桃农户家里采摘樱桃,由于客单量比较大,所以不管生熟,只要个长大了,就摘下来。

笔者不知道后来吃到这些大樱桃的消费者是什么感受,有没有想骂人的冲动。

“早上市,卖高价”的逻辑在水果市场上近年来依旧流行,但任何炒作应该有一个前提,品质和风味一定要有适当的保障。不然,这无疑就是在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罢了!

不仅仅是在大樱桃上,在芒果、猕猴桃等水果上都有着这样的问题。比如,百色的芒果,前几年发生过不熟就采摘的事件,后来当地吸取了教训,规定了芒果采摘的时间。

给国产“车厘子”一个差评!

大樱桃,或许也应该吸收一些经验了。

在上市的时间上,无论是暖棚还是冷棚还是露天栽培,是不是也该调控一下了呢?

盲目抢先上市,抢得是市场,丢得可能是人心!

大樱桃在我国的产量高达70万吨,不能因为一点儿蝇头小利,让几粒老鼠屎坏了整个产业!

同样的300块钱,买国产大樱桃还是进口车厘子?没人能强制消费者,吃国产爱国更谈不上,既然是水果,还是看谁好吃!

都说自己种得很好,自家的很甜,但消费者吃不到,或者吃得不好。

那结果是一样的。

规范大樱桃的下游供应链,是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在这里,笔者抛砖引玉,冒昧的先给国产大樱桃一个差评,望谅解!

相关文章